回覆列表
  • 1 # 上策視覺

    王爺是對親王或郡王的尊稱,而丞相是官職名稱,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官名,兩個本沒有可比性。但你如果非要分出雙方的權力大小來,那就這樣來理解:一,王爺

    王爵是歷朝歷代皇帝之下的最高爵位,從漢代開始一般冊封皇帝的本族至親和極少數的外姓開國大元勳。從晉代開始王爵又分為兩級,第一級為親王,第二級為郡王。

    在明成祖之前的各朝代,親王和郡王都有自己的“封國”,親王的封國大,大至是一個省(如秦王,封國是整個陝西省);郡王的封國較小,大至是一個地級市。王爺在自己的封國裡生活,建有王府和一班府臣,對封國內的稅收和其他公共財政收入有部分或全部支配權(所以又稱食邑)。王府被允許建立有一定規模的武裝部隊。但封國內的各級政府長官由中央政府任命,並且封國內駐紮有皇帝派遣的國家軍隊,和王府軍隊互相制約。此時的王爺的權力是非常大的。

    但到了明朝,因為明成祖朱棣本是燕王,但後來通過發動叛亂取代了自己的親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朱棣登基後,深恐其他王爺也學習他的榜樣起兵造反,於是便逐漸禁止王府擁有自己的軍隊。至此以後,就變成了一個擁有最多食邑的貴族爵位,手上沒有多大實際權力了。

    而到了清朝,除了前期助紂為虐立下開國大功的三位漢臣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被冊封為有封國有府兵的王爺,其他王爺不是滿州貴族就是蒙古貴族,而康熙在平定了後來起兵反清的吳三桂之後,就不允許任何王爺擁有自己的封國和食邑,王爺們按爵位領取固定工資,並且除了駐關外的八旗旗主王爺和一部分蒙古王爺外,其他的親王和郡王都必須在京城生活,無特殊事非經皇帝批准不得擅自離開京城。至此開始,王爵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除非被皇帝任命有實際職務,否則手上無半點行政權力或兵權了。

    二,丞相

    丞相是一級行政官員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秦朝,初為相國的助手。在漢末三國時期曹操任丞相,這一職務開始成為自皇帝之下的首席政務長官。

    丞相這一職務在歷史上斷斷續續地存在,權力也有很大波動,基本最大的時候總攬國家軍政大權(如曹操、諸葛亮),權力小的時候僅是最高政務執行官。

    丞相的爵位一般最高是公爵或候爵,低至伯爵,有的在任時沒封爵,死後才被皇帝追封。所以政治地位低於王爺。

  • 2 # 蕭子北唱衰西方

    這個沒有可比性,王爺是爵位,丞相是職位。王爺如果只有爵位,而沒有職位的話,權利是沒有丞相大的,但是很多王爺都是有職位的,就看職位的高低來衡量匹配權利了。

    丞相在漢末三國以後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我們來舉幾個案例來對比說明: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丞相,也是既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後主劉禪需要事事請示相父,但諸葛亮跟曹操不同,曹操是為了讓曹丕篡位,諸葛亮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封建君主樹立的忠君典範。

    隨著君權的不斷加強,到明朝朱元璋時期,取消了丞相這個官職,六部直接歸皇帝領導了,設立內閣大學士行丞相職權。胡惟庸也成了最後一個丞相,運行了1600餘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到清代也沒有恢復。

    而明朝的王爺(藩王)至朱棣成功反叛稱帝后,藩王基本就成了混吃等死的閒職,這些王爺們就沒啥權利了。史書記載: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簡言而之,就是朝廷養著這些王爺,但是不能給王爺們權利,怕他們造反哪。非常有名的就是那個福王朱常洵,被大明養成了300多斤的大肥豬。最後被李自成燉成一鍋肉湯,分給飢餓的農民軍吃了。

    王爺的權利巔峰時代,我們盤算一下,應該還是清朝的睿親王多爾袞,看看多爾袞的頭銜,從開始的“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到“皇父攝政王”,看到沒有,終點是“皇父”,就是順治皇帝的父親了。這雖然是因為順治皇帝的母親大玉兒跟多爾袞青梅竹馬,扯不斷,理還亂的曖昧複雜關係。但多爾袞作為“皇父攝政王”,權利達到巔峰,也是王爺裡面權利最大的一位了。

    有清一代,丞相沒有,清承明制,內閣大學士行使相權。但是有權利的王爺還是不少的。但都無法跟多爾袞媲美,就算後來的總理大臣恭親王奕訢也沒有多爾袞權利大。當然,清朝還誕生了一位真正的皇父,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載灃,也是攝政王(醇親王),但是權利基本被袁世凱等人架空了,再也沒有往日威風了。所以有人說:清朝是成也太后(孝莊太后),敗也太后(慈禧太后),始也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終也攝政王(醇親王載灃)。

    總之,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不同,王爺和丞相的權利也不盡相同的。只有掌握了權利的王爺才能超越丞相的。否則王爺的權利還真比不過丞相。

  • 3 # 史無眠

    王爺和丞相哪個權利大?這要分情況,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情況不同。

    丞相一職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結束於明朝朱元璋時期。其主要作用就是皇帝的大管家,幫助皇帝總攬政務。上可報於皇帝、奏達國情,下可治理百官、傳達旨意;是不折不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王爺是古代封建社會的一種爵位,“王候伯子男”中的最高一級。最讓人熟知的兩種獲取王爺稱號的方法,要麼是開國功勳,要麼是皇家子弟。

    具體到丞相和王爺哪個權利大,這就要分析二者的各自權利了。一般王爺都有自己的領地,甚至擁有軍隊、地方官吏任免權、地方稅收,相當於一個高度自制小朝廷。像明朝燕王朱棣、清朝吳三桂,權利大到可以顛覆朝廷政權,更敢與皇帝開戰,丞相和他們比不算啥。

    說到丞相呢,也是權利不少。像曹操就是丞相,人家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那權利比皇帝都大。

    當然,曹操是個例。大多數情況下是丞相受皇帝管制,但丞相又可架空皇帝。所以古代封建社會就經常出現相權與皇權之爭。人家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廢除丞相一職,自己幹了。這才結束了相權與皇權之爭。

    ▲朱元璋

    公平的講,正常而皇帝又說了算的朝廷,王爺職位是要大於丞相的。丞相見了王爺要跪拜。但對於國家治理上王爺就靠邊站了,(這裡不算攝政王)人家丞相說了才算。

  • 4 # 野草的沉思

    從理論上說,丞相的權力大。

    王是一種爵位。是封建時候皇帝之下的最高爵位,分親王和郡王兩種。親王是一字王,如晉王、齊王`、樑王等,一般只封皇帝的兒子兄弟叔伯。郡王是二字王,如汾陽郡王等,只封親王的子嗣或一些特殊的功臣。

    王一般都有封地,如齊王的封地在山東一代,晉王的封地在山西一代。在封地裡,王具有最高權力。

    在封地之外,如未擔任具體官職,王不具有權力。但其地位是崇高的,一般官吏都得崇奉他們。

    丞相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負責代皇帝管理一切軍國事務。從理論上說,丞相的權力是無所不包的。丞相之下有部,分別是吏部、戶部丶禮部、工部、兵部、刑部,是具體執行機構。在實際上,丞相一般沒有軍權,不能直接管理調動軍隊。

    在不同的朝代,丞相的名稱也不同,有時稱宰相,有時稱三省,有時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時稱首輔,有時稱大學士,有時稱軍機大臣,無論稱呼什麼,實質是一樣。

    丞相的封爵,一般也就是侯爵,最高不超過公爵。

    因為丞相是總理,所以,按理論說,王爺也歸丞相管轄。丞相的權力在王之上。但在實際上,丞相是管不了王的,而且往往還要服從於王。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個不太合理的特點。

  • 5 # 香茗史館

    王爵乃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爵位,始設於魏晉時期,到晉朝後又細分為親王和郡王。而丞相則是古代官名,始設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直到三國之後才開始成為百官之首,需要注意的是,丞相與宰相不同,作為實際官名的丞相,並非每個朝代都有。與此同時,王爺與丞相誰的權力更大,還要根據不同朝代的實際情況進行討論。

    東漢末年:丞相權力較大

    兩漢時期雖然設有丞相,但西漢初期的丞相只是作為相國副手存在,實際權力並不大,漢武帝后朝政主要轉於內廷尚書檯,丞相之位形同虛設。

    到漢哀帝時,又改丞相為大司徒,丞相之位遂再度消失。直到東漢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曹操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這一時期,雖然同樣有王爵的存在(主要是漢獻帝劉協的兒子),但基本形同虛設,沒有任何實權,自然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因此這一時期自然是丞相權力大於王爺。

    △陸遜

    東吳丞相職位始設於孫權稱吳王之後,孫邵擔任了吳國首任丞相。自孫權之後,東吳陷入長期內亂之中,個別王爺雖然比較悲劇,但也不乏實權王爺,例如琅琊王孫休。東吳雖然也有權力較大的丞相,例如陸遜,但顯然還沒有達到顛覆權力的地步,故而,王爺的權力還是大於丞相的。

    曹魏方面更不用說,雖然曹丕對曹氏諸王的限制比較嚴重,王爺不僅毫無實權,而且連行動都受到了限制,但司馬家族崛起之後,晉王一系有多牛逼就不用說了吧。因此,也算是王權壓過的相權。

    △八王之亂

    到了西晉時期,司馬炎或許是汲取了曹魏滅亡的教訓,稱帝不久後的他便將司馬懿以下的宗族子弟分封為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從之後的“八王之亂”不難看出,西晉的實權藩王相較於丞相來說,強悍的不是一星半點。

    東晉:丞相權力較大

    西晉滅亡之後,東晉本就是在世家大族的支援之下所建,也正因此,門閥制度在東晉發展至頂峰。

    △王導

    東晉雖然仍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朝廷卻均由世家大族把持,先有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後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再加上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王爺的權力自然無法與丞相相提並論。

    隋唐時期開始推行三省六部制,宋朝予以延續,這一時期並不設丞相一職,故而也就無從比較了。當然,這一時期的王爺並無實權,自然不如朝中大臣的權力大,只是地位比較尊崇罷了。

    明初:藩王強於丞相

    明朝丞相只存在了較短時間,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之位便被廢除,此後不再設丞相之職。

    明初的王爺則是實封藩王,不僅有封地,而且領有三衛兵馬,特別是作為明代九邊的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國,為了抵禦外族的侵略和反擊,更是定期操練,有提兵專制的權力。如慶王就有左、右、中三護衛,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事務,馬步軍士均讓慶王訓練,並隨時受其調遣。此外,藩王作為宗室,對屬地的異姓功臣還有監視、限制的作用,同時又是名義上的地方最高長官。

    △燕王朱棣

    由此可見,明初的藩王權力那是絕對強大。於此同時,朱元璋毫無疑問是個極為強勢的皇帝,因此明初雖有丞相,但權力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這一時期自然是藩王權力要大過丞相。

    綜上所述,丞相作為大多數時期的百官之首,權力更多體現在朝政方面(部分權臣除外),而王爺作為最高爵位的存在,地位必然是要比丞相尊崇的,一旦擁有實權,那自然是要丞相更為強大的。

    不過,自隋唐之後王爺大多數時期都只是作為閒散爵位存在,地位雖然尊崇,但卻少有實權,故而權力不如宰相大。當然,由於隋唐以後丞相這個職位極少出現,因此以上並未列出。

  • 6 # 微笑

    先將兩者的區別弄清楚,王爺是王室貴胄,一般能成為王爺的人都是皇帝的兄弟子侄等,王爺不是一種官職,而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自西周初年裂土分疆厲行分封制,將王室貴胄、有功之臣、先朝貴胄等分封到全國各地,而為了分明地位的高低又制訂了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者為核心,其他庶子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進行分封,秦後,分封制雖被廢除,而宗法制卻一直延續了下來,成為封建王朝加強其專制統治的重要工具,在漢剪除異姓王后大封劉姓宗族子弟為王,此時的王爺既是極高地位的象徵,手中又有實權,在西漢初期有些諸侯國的權力之大都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在漢景帝統治期間就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後雖然平定,但對西漢王朝政府的統治有巨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在西漢前期的王爺是手握實權且地位極為最貴,在漢武帝執政後,鑑於“七國之亂”的教訓,採取主父偃的建議厲行“推恩令”將諸侯王的實力不斷削弱,至此以後王爺的權力越來越小,在後來的朝代中皇帝為了加強其專制統治也會對王爺的權力進行削弱,王爺看似地位極為尊貴,但手中的權力極為有限。

    再說說丞相,丞相始設於西周初年,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周天子處理冗煩的政務,所以權力極大,在戰國時代丞相制度逐漸完善和不斷髮展,在秦統一六國後為加強統治,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丞相就是三公其中之一,地位極高,權力極大,形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面,在秦二世統治期間,趙高當丞相後指鹿為馬,朝堂之上大臣及王公貴族懼怕趙高,沒人出來反駁,可見在秦朝期間,丞相的權力要比王公貴族大,在漢朝以後,丞相的權力也在逐漸衰弱,唐朝設立“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丞相的地位下降權力也在不斷下降,在元朝以後行省制的推行,使得丞相名存實亡,權力極小不如同時期的王公貴族大,在元朝期間丞相的權力極小,沒有同時期的王爺權力大,明朝設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在中國通用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終結,而王爺卻一直延續直到辛亥革命的爆發,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王朝結束後才至此終結。

    所以丞相及王爺權力的大小不能統一下定論,而是要去看具體的朝代,及具體任丞相及當王爺的人。

  • 7 # 盤古歷史茶館

    首先來講,王爺和丞相不是對等的,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的。

    王爺是爵位,更多的體現的是身份的尊貴。在中國古代,對於爵位的劃分主要有公侯伯子男,想要封爵就要立功,主要是以軍功為主,當然並不限於軍功。但是“王”是超然於這五等爵位之上的,一般只有王室才有資格稱王。

    最早比如說在周朝,在春秋時期講到春秋五霸,齊桓公是因為祖上是姜尚,因為幫助打下週朝江山,因此被封為公爵,封地在山東。楚國率先在南方稱王,但是是自封的,所以根本不被中原諸侯國承認。戰國時期,由於禮崩樂壞,“王”這個稱號逐漸被濫用,也就不值錢了,秦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之主稱作“皇帝”,“王”也就作為一種榮譽稱號開始授予他人,但是地位還是很高的。

    比如說漢朝,劉邦曾經說過:“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不是劉氏宗族就不能封王,換句話說就是,不是姓劉的王室,就不能封王,絕對的尊貴。同時“王”在不同的朝代,所擁有的的權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漢朝前期,劉邦廣分諸侯在各地稱王,由於同時漢朝實行修生養息的政策,將中央權力下放,所以每個地方的“王”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知道漢景帝時期爆發七王之亂,可見這個時期“王”的實權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在明朝朱棣之後,由於朱棣本身就是由一方諸侯通過軍事手段上位的,所以他對明朝的王爺限制比較大,國家發放優厚的俸祿養著,但是就是不允許你掌權,甚至連出縣城都得報備地方政府才行,所以明朝的王爺也只是地位尊貴罷了。

    丞相是百官之首,是一個具體的官職,是為了處理事情而存在的,所以必須要擁有實權才行。丞相是皇帝統治國家的一箇中樞,因為國家這麼大,肯定需要官員去管理,但是官員多了之後皇帝直接去管的話,怎麼忙的過來,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總負責人,就是丞相,丞相直接對皇帝負責,在皇帝和群臣之間起到一個樞紐的作用。相權統領整個官僚集團,也就是一個朝代的行政力量,如果行政力量過於強大,可能就會危及皇權,所以皇權和相權也一直在博弈,比如說唐朝就將相權分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宋朝將相權分解為參知政事(行政權)樞密使(軍事權)三司(財權)。明朝乾脆直接廢除丞相這個職位。

    個人認為,“王”作為一支貴族力量,一直在掣肘相權,這個分水嶺大概是在隋唐。而誘因就是科舉制的施行,仕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在隋唐之前,王朝的用人制度首先是舉孝廉、察舉制,標準也就是看誰孝順,看誰賢明,就舉薦誰做官,地方的世家大族明顯就可以有更多的資源和時間去吹噓自己,表現自己,久而久之,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勢力也就越來越大,比如說曹操的班底主要就是潁川氏族。曹魏進一步把這一制度升級成為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到隋朝之前,逐漸也就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因此南北朝時期也是士族的黃金時期。士族的勢力不斷的做大,控制了選拔人才的通道,久而久之勢必會對皇權產生威脅,因此,為了制約外姓勢力,就必須壯大王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授予兵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三國演義》,才能平平的劉馥被封為冀州牧,劉表被封為荊州牧,劉璋是益州牧,劉姓子孫鎮守各地。這只是一例。

    到了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九品中正制就被廢除,這樣傳統的士族就無法掌握人才的選拔權,所以士族也就逐漸的示弱,到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士族也就更進一步的削弱,此消彼長之間,士族逐漸的就要退出政治舞臺。所以“王”權也要逐步的削弱,逐漸的只變成一種王室內部的爵位,作為一種尊貴的地位而存在。

    而這個時候相權在唐朝以後雖然也經過不斷的分割,但是畢竟是百官之首,權利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相比於虛有其名的“王”,實權權自然要大很多。

  • 8 # 小熙為人人

    丞相是個官名,管理一切軍國要務,但品級不如王爺。

    名相李斯

    丞相是直接為皇帝服務的,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皇帝助理。

    丞相輔佐皇帝治理朝政,除了皇帝,沒有丞相管不了的。

    王爺擁有最高的爵位,沒有實職,也沒實權。

    為啥沒實權?皇帝不願意給唄,怕兄弟們搶了自己的江山。

    所以皇帝就給兄弟們封上很高的爵位,走到哪都受人尊敬,深宅大院住著,眾多美女伺候著。

    名相蕭何

    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丞相起源於春秋戰國,壽終正寢於明朱元璋。

    在三國之前,丞相沒有這麼大權力,只是相邦或相國的副職。

    三國之後,丞相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員。

    魏冉、呂不韋做過相邦。西漢首任相國是韓信。蕭何做過丞相。

    名相房玄齡

    公元1380年,朱元璋處死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從此廢除了沿襲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

    朱老闆把所有權力都攥在自己手裡,最終皇權消滅了相權。

    朱為什麼要殺胡廢相?

    是因為丞相胡惟庸把劉伯溫毒死,又要毒死徐達;並企圖造反。

    朱元璋一氣之下,斬了胡惟庸。他總感覺丞相權力太大,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從此不設丞相,以後啥事都是我一人說了算。

    這就是明朝四大血案的“胡惟庸”案。牽連被殺三萬多人,持續十年之久。

    丞相是喜劇開頭,悲劇結尾。

    有人可能要問: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

    宰相首先不是官名。

    其次,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最後,宰相權力很大,輔佐君王,擁有國家最高權力。

  • 9 # 擇善固執502

    打個比方在一個小鎮上,第一大家族無論人口勢力財力都佔著絕對優勢,皇帝(鎮長兼家族族長),丞相(副鎮長),王爺(副族長)。副鎮長、副族長誰大,仔細細品

  • 10 # 小龍女5505

    王爺皇帝之子或兄弟、叔伯,身份尊貴但無很少能掌握實權,丞相文武百官之首、輔佐君王治理朝政的重臣,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大多都位高權重、地位大、權力重。因此丞相權力更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猶太人能流浪世界數千年而不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