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菲的盜夢空間

    馴馬師傅告訴我們,小馬更頑皮,難馴服,不聽話,不容易騎。老馬就會持重。

    人和馬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來到世界都是先以自己為宇宙的中心,一哭就有人抱,一餓就有奶喝。逐漸地,我們才發現世界不止是我,還有媽媽、還有爸爸和其他人。在與他們的互動裡,我們先被鼓勵和誇讚:呀會自己吃飯了真棒!再被現實挫敗:原來我連小板凳都舉不起來。在挫敗、鼓勵、挫敗、鼓勵之中,我們逐漸形成自信、對自我的定位和認知、對世界的認知。

    好,到這裡,都是理論背景。

    老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這句有智慧的老話,就是西方人總結的“發展心理學”的一部分。

    成年人看見年輕人(這裡的成年與年輕,是心理上相對而言)的桀驁不馴、自視甚高,就如同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會想到自己的過去,會自然地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企圖教育、警告和控制年輕人,彷彿在用行動言說:我經歷過你這些恣意汪洋,後來被現實打了臉,摔得很痛,我希望你不要走那樣的路。這裡有捷徑……

    這或許就是“馴服”的動機——為你好。

    動機對,方法錯——這裡的對錯,都是相對而言。

    其二,成年人對年輕人獲得的自由和允許,會產生嫉羨,因為以前自己沒有被允許,以前自己的桀驁不馴,都被現實或父母雙親馴服了。所以,我也要剝奪你的。這恰恰是因為自己的成長中受到了過大的挫折,被折斷了翅膀,才告訴孩子們,別再相信飛翔這回事。

    其三,害怕失控的“控制”。馴服的過程,就是讓他聽話,讓他心理上與我認同,受我控制。這樣我會感到可控制的人與事物很多,我周圍都可被馴服,我會感到安全。這恰恰是因為這樣的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其四,馴服他人的過程,也是一種剝奪他人自戀,來滿足自己自戀缺失的方式。(中國式領導,常常幹這樣的事。)以教育和權力來馴服別人,馴服的時候,膨脹了自己,打擊了別人。

    什麼樣的人會幹這樣的事?“健康的自戀” 就好像流水,由高往低流。內心的健康的自戀足夠充足的人,不會去剝奪別人的自戀,反而會滋養他人,表現的方式,是謙虛、恭儉、禮讓,常常由衷讚美他人。

    相反,內心深處覺得自己特糟糕,只能靠皮囊和身份撐著的人呢,就會以謾罵、挑剔、指責他人的方式,來獲得基本的自尊感。“他低了一點,我就顯得高一些。”

    綜上所述,無論什麼樣的人,企圖“馴服”年輕人的人,初衷不是為了他人好就是為了隱藏自己的不足,這都是正確的,都無可厚非。只不過,方式用得欠妥。

    或許對於桀驁不馴的人,正確的教育,是一個好的馴服方式;也或許桀驁不馴本身就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他終究會成為“成年人”。

    “成年人”,如果能允許自己也桀驁不馴一些,就能允許別人不馴,如果能多些基本的信任,相信小馬會被自然地馴服,就會對他們少一些無謂的干預。

    “年輕人”,如果能覺察和思考——別人為什麼會這麼做 ;如果能看見他們成長中與自己相似的創傷和痛苦,接納“錯誤”行為背後的“動機”,就會增加對別人、對過去的自己、對未知的世界的“可能正確的”理解。

    這之間的關係,就好相處許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美草原的古詩(一定要整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