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存希齋書法
-
2 # 雨夜構想
想要運筆不死板,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練習。持續練習。
書法練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外人看來還是一個特別枯燥過程。必定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會到達自己想要的效果。尤其是毛筆書法,筆桿和筆尖材料的特殊構造,導致書寫運筆難度極大增加。書寫者急切之間總是不能完全掌握書寫要領,出現心到筆難到的窘境。
初學書法運筆生硬是一個普遍現象,不管怎麼練習都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往往一個筆畫寫一百遍,就有一百個樣子。沒有一個是自己想要寫出來的效果。這就需要堅持練習,練習筆畫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機械的練習,而是要講究方法靈活的練習。要用什麼方法就看自己對書法的領悟能力了,比如寫點畫,點畫在不同的字上邊有不同的寫法,一定要注意靈活的在單個字上的運用。
毛筆用筆死板,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書法的領悟能力不強。在寫字的的時候,很多字是我們在字帖上沒有出現過的,這時候就需要結合字帖和平時對書法的理解,舉一反三的寫出這個字。什麼樣的結構運用到什麼字裡,應該在沒下筆之前就做到胸有成竹,這樣才能下筆有神,運筆自如。
總之改掉毛筆用筆死板,重要的方法還是要堅持練習,多多練習。在大量的練習中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
3 # 寫字吧
用筆如何不死板?顏真卿曾經也問過張旭一個類似的問題。
張旭回答說:“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
意思就是說,執筆不要太緊,過緊就會使手指僵硬,力止於筆管而不注於筆毫,並且手腕拘束,限制了靈活自如的發揮,就無法“圓暢”。
那麼要想字不死板,“鬆”,就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此處的“鬆”不僅僅指書家身心放鬆,也是指技法中,執筆的鬆。
首先,越是謹小慎微,越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在書法創作的時候,往往想創作出完美的作品,思前想後,小心謹慎,最終畏懼生疑,心中產生疑惑,下筆自然猶豫,最後書不成書。
所以,放鬆心境,“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歷代多少不可複製的佳作,都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創作出來的,著名的《蘭亭序》即是如此。
第二,掌握“指實掌虛”的執筆之法。執筆不必過緊,輕執筆,自然手心虛,手指能自如運動,不受拘束,運筆才能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筆端多變化,筆意盡顯,寫出的作品自然就不會死板。
-
4 # 西廨七叔
這是需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每次寫完字後,把筆、硯清洗乾淨。毛筆還需要理順筆鋒,最好是懸掛在筆架上。我曾經有一個硯臺,最便宜那種(10元)。我一直放書案上用了七八年,每次用後清洗乾淨。到後來,我一個朋友看到後,說這硯臺養得真好!筆也一樣,如果保養得好,不但可以延長使用年限,也可以讓筆用著順手。我現在常用的幾支筆,應該都超過三年了,一直很順手。
-
5 # 王乃棟說書畫
毛筆用筆不死板,方法科學又簡學:先將毛筆五指拿,運腕揮灑若等閒!按毛筆寫字昇華為書法,時在漢末三國之際。當時執筆比較隨意,可能三、四、五指各顯神通。因為之前在簡牘書寫,以實用方便為宜。自書法按筆法寫出藝術作品並大受帝王權貴喜愛(注意非寫一般的毛筆字),人們逐漸總結科學正確的創作方法,至唐代形成五指執筆法並強調了執筆的重要性,彼時所講筆法包括執筆法。遂使唐代草書大興,成為書史上超越前代並傲視後世的書藝高峰。宋代高桌廣泛使用,懸肘五指執筆之法稍欠,一般實用書寫比較隨意,但書家仍按古法。今人寫字多圖省事,說蘇軾有把筆無定法之句,忽視五指執筆基本功訓練。這是斷章取義,蘇軾詩還有下句,即以虛語引出的實句:要使虛而寬。虛而寬即五指執筆,掌心空虛圓寬可容卵。又五指執筆主要是有利運腕,今人不知,捻管轉指,腕死筆滯。別說是寫草書,寫楷、行也小氣。所以說要用筆不死板,五指執筆,運腕揮灑,鐘王再生,不過如此!
-
6 # 翰墨書道
用筆不死板,其實非常簡單。三個字:準、熟、學。
有了準頭,需要嫻熟來支撐了。技法的精熟,落筆肯定,行筆穩健點畫線條自然有形質在時間空間上的運動感。
用筆的死板與靈活,關鍵在於心性,不同的心性,也會影響用筆的靈活與死板,甚至心態與情緒的變化,都會影響用筆的節奏。書寫者心靈手慧,用筆則
點畫如摧陷,鉤畫如驟雨,牽帶纖細如毫毛,運筆如鳴鳳遨遊,回鋒如花林中漫遊之少女。鍾繇說:用筆者天也,流美地也。講的就是用筆與點畫線條的形質關係。
“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用筆重,速度慢,墨飽,書寫者性格敦厚如顏真卿用筆則容易豐腴飽滿。顏真卿的成熟時期的楷書用筆比較清腴,多用提筆裹鋒,提按鋪毫,慢捺則肥,多力豐筋。
-
7 # 聞道深般若
書法用筆不死板,需要綜合的技法來解決。(1)調水調墨
任何情況下,書法都不應該直接蘸墨汁就寫。因為墨汁太濃太黑,寫出來的筆觸不死板才怪。
林散之作品:第5字“乳”的最後收筆處,墨已經用盡,筆觸漸淡,色調控制極其高超。如果需要漲墨效果,那就要反覆嘗試所調好的墨的濃度,在紙上先試筆,看看漲墨的程度是否符合預期,直到滿意後再開始書寫。
如果需要宿墨效果,就要提前兩天預製宿墨,書寫前依舊先蘸水和淡墨,再舔蘸少許宿墨,即可書寫了。
同理,需要特殊的筆墨效果,或許沒有製備水墨的定法,需要多加嘗試,不斷總結,或許能發掘出自己特有的獨門絕技也未可知。
只有毛筆的根部、腹部和筆鋒的含水、含淡墨、含濃墨比例不同,寫出的筆觸才會有枯溼濃淡的色調變化和肌理變化,筆觸也就不可能死板了。
康有為書法:第一個字,一筆而就,用筆波盪,節奏分明,轉筆折筆肌理清晰可辨。在具備有節奏地行筆能力後,一筆之內減速可寫出漫漬,一加速又可以寫出飛白,那時候就可以說用筆入神了,完全不必擔心用筆死板的可能。
(3)其他技法有些書體的筆觸,先天就比較生動,譬如行草書;但有些書體的筆觸則容易死板。
在書寫諸如篆隸楷書體時,要注意用筆的筆法要正確並勁道,爭取使筆觸顯現的特點最大化。
還可以讓相鄰的筆觸,有粗細、方向、依斜等不同,使之姿態生動些,免墜死板之虞。
其實,預防用筆死板的最好方法,就是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有了理性的防範準備,加上一些筆墨技法,用筆死板的事,也就不算個事啦。 -
8 # 書法玩家尋道兒
用筆如何,終究是看你個人控筆能力,以及對寫字用筆的理解。
要想用筆靈活,首先免不了多練,直到你能自如地去控制毛筆,想寫出什麼樣的形態就很自然地寫出什麼樣的形態。如果拿筆都不靈活,用筆寫出來的字也很難靈活。
第二步,就是對寫字、對筆畫的理解,如果你思維上僵硬不靈活,也會導致你寫的字不靈活。
總之,掌控好毛筆,解放思維。
-
9 # 文化動態
古人的用筆方式和筆法是經過數千年實踐總結出來的,所以傳統筆法用起來非常靈活。但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無論什麼筆法,寫出來的字必須要美。因為脫離了美的藝術是不會有生命力的。
金楷宗師譚白虎化繁為簡,創造了一種金楷筆法。這種筆法適合很多人用。他在古聖先賢的書寫方式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改變,於是化繁為簡創造出了“金楷字型”。
我們不應有今不如昔的陳舊觀念,而應該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相信後人還會創造出一些適合他們時代的書寫筆法,創造出一些很好的字型。
-
10 # 成長新視點
毛筆書法,重點在握筆姿勢、手腕的穩定和靈魂性。
練習之初,要打牢筆畫、運筆的基本功,不能貪多嚼不爛,也不要有什麼自創的動作。
書法字帖和練習方法,歷經幾千年的總結經驗出來的,實用恰當科學。
在寫字的筆畫、技巧和運筆方式熟練之後,慢慢的琢磨自己的特點、理解、運筆方法,逐步進行優化改進。總之,是靈活、方便。
再者,不同的毛筆,彈性不同,吸墨存墨不同,對運筆會有不同的影響。
毛筆,對練習書法的人來說,就是相當於戰士的槍。要善於保養,摸清特點。
達到人筆合一的境界,就順利了!
回覆列表
“怎樣讓毛筆用筆不死板?”在毛筆書法中,用筆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用筆直接影響到筆畫的質量乃至於整個字的質量,但是,毛筆用筆往往會陷入死板而不能自拔,怎樣讓毛筆,不死板呢?我覺得我們可以借鑑古人書法的優點,掌握三種用筆方法使得用筆不死板而顯得豐富起來:第一,方圓兼施,方筆與圓筆相參;第二,用筆的疾澀與虛實相結合;第三,中鋒用筆與偏鋒用筆並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一分析通過以上三點是怎樣讓毛筆用筆不死板的。
第一,要想毛筆用筆不死板,首先要方圓兼施,方筆與圓筆相參姜夔在《續書譜》裡說到書法中的方圓是這樣表述的:
“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
這說明古代書法家在用筆方面要求的是方圓兼施,我們要想用筆不死板,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方筆和圓筆相參合使用。
一種用筆方法固然顯得死板、單一,如果只用圓筆則顯得臃腫,如果筆筆用方筆則顯得稜角過於分明,有扎手之感。
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鑑的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特別是他的楷書,人們提到顏體楷書往往會想到“逆鋒入紙”“藏鋒”等等詞彙,但是顏真卿的楷書恰恰高明在他是方筆與圓筆相參使用的,並且二者比例十分恰當,所以才顯得他的楷書用筆豐富,雖四平八穩但絕不死板。
我們看他作品中的橫畫用筆,第一個“寺”字的長橫就是圓筆,顯得圓潤,而“平”字和“字”字的長橫則是方筆,顯得規整、嚴謹,不僅在一篇字當中方筆與圓筆相參合使用,而且就是在一個字當中也有方圓兼施的情況,所以顏真卿的楷書其實是方圓兼施的,因而才如此精彩,成為後世楷書的典範!
又比如說,提到歐體楷書,人們往往想到他那“刀劈斧剁”一般的筆畫,認為歐體楷書只有方筆,其實何嘗只有方筆一種呢?
歐陽詢作為一代藝宗南北的書法大家,自然深諳方圓用筆之道,所以他的楷書風格乃至於筆畫風格雖然瘦硬,但也是方圓兼備,並不是只有一種用筆方式。所以他的楷書險峻挺拔之中又不乏平和。
所以,要想用筆豐富變化而不死板,首先就要把方筆與圓筆巧妙結合,使二者共同為塑造豐富多變的筆畫而服務。
第二,要想用筆不死板,其次是把用筆的疾澀與虛實相結合“疾澀”二字在書法中也是“疾澀”二法,是書法中重要的議題和法則,疾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快與慢、急與緩。
蔡邕說: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說明古代書法家把疾澀二法看得如此重要,甚至疾澀來概括和詮釋書法,這為我們改善用筆死板提供了現實的借鑑意義。
“疾澀”二法常常與虛實相結合,因為用筆快則筆畫虛而不弱,用筆慢則筆畫沉著實在。
在用筆的疾澀與虛實相結合的這一方面,我們以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雁塔聖教序》為例。
褚遂良的這一楷書整體屬於瘦硬的書體風格,仔細看來,它其實是橫細豎粗,撇細捺粗,特別是在中部和底部的長橫表現中,橫畫的中間部位細若遊絲,但卻毫無軟弱無力之感,相反更加顯得遒勁有力。
類似於豎、捺等筆畫屬於實筆,自然行筆要遲澀一些,把筆墨送到位,使筆畫飽滿挺拔,而橫畫和撇畫則屬於虛筆,用筆自然要疾速,細若遊絲的橫畫是在熟練的基礎上一筆而代出來的,可以想見褚遂良在嫻熟的技法基礎上,用筆疾澀結合,自然虛實相生了。
我們在用筆時,往往不知疾澀結合,要麼全都是快,失去了對筆畫的控制,要麼全是慢,顯得拖沓疲軟,這兩種都是不好的,褚遂良在用筆方面由於疾澀得當而呈現出來的虛實結合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可以說疾澀結合是解決用筆死板的關鍵因素。
虞世南在《筆髓論》中說:
“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
說的就是要快慢結合,虛實相生,打破用筆的僵化死板。
第三,要想用筆不死板,還要將中鋒與偏鋒並用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論書》中雲:
“唐代諸家,字取中鋒,而規矩端倪,顯豁呈露。”
這說明中鋒用筆的根本大法地位,但是,一味地使用中鋒,或者筆筆中鋒,我覺得過猶不及,中鋒有中鋒的好處,而偏鋒也有偏鋒的優點。
我覺得一種用筆方法不能解決了所有的筆畫書寫問題,用筆死板往往也是試圖用一種用筆方法解決所有筆畫的書寫造成的。
所以我們要想用筆活潑豐富不至於僵硬死板,就要中鋒與偏鋒並用。
在這方面,古人書法中的用筆雖然強調中鋒,但是偏鋒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用筆方法。
在楷書中,必然是中鋒與偏鋒並用才會出現精彩的呈現效果,這裡我們僅舉顏真卿的楷書例子,在一些主筆畫橫、豎、撇、捺等筆畫中,自然是中鋒行筆為主,但是一些輔助筆畫,例如撇、短平撇之類的筆畫則是偏鋒帶過,因此顯得厚重與輕巧並存,這幾乎是所有楷書的特徵。
行草書則更是如此,行草書的筆畫豐富多變,用筆往往在平側偃仰和絞轉之中執行,所以行草書往往能體現粗細和虛實的強烈照應。
例如我們看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用筆往往在中鋒與偏鋒之間進行,字字的輕重緩急都恰到好處,牽絲映帶呈現出協調一致的用筆特點,所以這樣的行書絕無僵硬死板的感覺,而是“翩若游龍,矯若驚龍”的既視感。
通過以上所述,讓毛筆用筆不死板並非難事,只要迴歸書法本身,做到方筆與圓筆兼具,“疾澀”二法搭配得當,中鋒偏鋒交替使用,自然能化僵硬為活潑,用筆也就不會死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