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個問題,目的並不是為了去辯證哪個好哪個壞,而是為了理性的去看待問題。每個人對於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側重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想聽聽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觀點。
還有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我發現我有一些好朋友,他們都是健康完美主義者,我發現他們在追求健康的同時,雖然他們健康的目的達到了,但是我並沒有感覺他們的開心。我也在思考,是否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分配不合理,藉著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分析,我想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去分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使我們的身心狀態是達到最佳的。
回覆列表
-
1 # 和光人
時代變了,現代應更看重心理健康。
理論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樣重要,並且不可分割。
事實上,由於基本物質需求已被滿足,人們比過往更追求精神滿足。而且,40年來,中國的精神發展遠遠落後於物質發展,華人的心理健康示警、干預、諮詢和治療遠遠落後於生理健康的預防和醫治。有資料表明現代生理疾病有70%以上是由情緒引發的,屬於心因性疾病。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還重要。但,還不夠!
針對作者的疑惑,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人,結合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我鄭重說明,人的健康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身體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對社會健康。我們日常說的身體健康更多是指檢測資料是否在某些範圍之內、外在呈現是否符合我們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健康是外在的呈現,看得見摸得著的居多。但是,它也有隱藏的部分,這也是人們忽略的部分。如果一個人像提問者所說的,是健康完美主義者,達到了健康的目的,但並不開心,那麼我認為其實他的健康不夠牢固。長期不開心所導致的身體不健康呈現一定會外顯。
心理健康的人最起碼有情緒調整和自我實現的能力,有完整的基礎人格,有成熟的心理特徵,自帶界限分明的氣息。
心理健康是內在的呈現,看不見摸不著但能被感知和解讀。它能夠影響外在身體。而且,心理健康帶動人在社交、工作和生活上和他人積極溝通、配合和實現追求,同時還能夠有效處理突發事件。
什麼是對社會健康?雖然它沒有一個規範化的定義,但我們從心理上和道德上能夠感覺到,對社會健康最起碼是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它還指給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向上的榜樣,表達和發揚仁義禮智信。
昨日一韓姓男子在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某小學門口開車製造5死18傷的重大傷亡,就是一個極其惡劣的對社會不健康的案例。韓某因個人原因有輕視輕生厭世的念頭,但這絕不是禍及他人的藉口!這樣的人就是對社會有害的,不管他過去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指標如何,他絕對不是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黃金分配比例(範圍)。每個人都是動態發展的,今天的你已經和昨天的你,不完全一樣。
人所能追求的是讓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同時該平衡狀態對整個社會有利,才是完整的健康狀態。
一個人若想得到平衡而完整的真健康,肯定要穿梭於三個層面。
第一是知道。人知道怎麼樣做能夠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包括衣食住行如何安排與搭配,怎麼檢測自己的狀態和怎樣應對時刻變化的外在環境。
第二是養情。人懂得在心理上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完善並擴充套件自己的人格,發掘真正的自我,實現自我的低階和高階追求。第三是學習和理解生命哲學。自我滿足了,人才有餘力去滿足別人、滿足社會,反哺自己所在的大環境。在這個層面,人有餘力去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如何利他。這三個層面看起來是遞進的,實際上是混合、交叉著,如同太極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立體。最佳的身心健康狀態是活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