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餘堂主人
-
2 # 老K的文章
鄰里關係陌生是城市化帶來的一個後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城市化帶來的就是個人生活節奏的緊張和對物質更多的渴望。人人都在試圖以更多的方式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以所謂的個人隱私遮蓋一切。在這種氛圍和環境下,人與人之間更加陌生,更加有防範心理。還有衛生問題,看到有報道說:有人家裡乾淨衛生,來人必須用鞋套,傷了朋友間的感情,這個可能也是交往少的原因之一。
題主所說的現象,是一種進步。這個問題的背景,應該是中國城市化程序中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同時,人與人之間要不要多交流,私以為,重點更多應放在他們之間是否有相同志趣這點上,而不是他們是否同住一棟樓這點上。
分三部分講這個問題。
一,與農村的生活方式對比。農村裡往往是門戶大開。如果大白天關著門,這反而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東家串門、西家走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且往往不必“預約”、不必事先打電話,說來就來了。你可以理解為這是“熱情”、“不見外”,但與此同時,所謂的東家長、西家短,村裡的文化輿論往往對一個不太和別人一樣的人形成一定的壓力,使得一個與眾不同的、個性化的人的生活有種種不便。所以,在保護隱私以及個性化生存這一點,在大城市的小區裡,往往會有更好的環境。同一棟樓裡面,電梯裡面,居民們往往是在上下班的時候有個點頭之交,但對彼此知之不多,當然很多時候,也沒必要知道太多,各在自己的軌道里,過各自的日子就是。
二,即使在大城市,以前的老居民樓裡面,鄰居彼此間雖不如農村那樣往來頻繁,但還是有一定交流的,可能比現在還要更多一點。何以到現在,怎麼就“有些同住一棟樓的人們居然是’0交流‘?”因為現在居民不動產,從總體上,比房改以前,變動頻率大大增高了。同一棟樓裡面的房屋變化,有時候不經意之間,不知道什麼時候,房子的主人就換了,又搬來一家新戶了。在這種大背景下,同一棟樓裡面的交流,在沒有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比如為了小區某事情,業委會發揮了凝聚力,使得各家各戶有一個機會可以碰頭,共商小區事務。但問題是這種機會極少,甚至很多小區在好多年裡都不會有)之下,可以弱化到接近於零。各忙各的工作,各過各的生活,在互不打擾的情況下,交流的必要性,不是太大。
三,交流的本質,是情感和興趣的溝通與傳遞。在這方面,各大城市的社團、興趣組織、各種交流場所與平臺,其活躍程度,可以說,是農村以及以前的老居民樓時代無法相比的。無論網上還是線下,各種交流,各種活動,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有健身的,有演講的,有讀書交流的,有情感論壇的,有各類技術分享的,可以說,應有盡有。社會發展到現在,彼此間的交流更加專業化,更加個性化,更加私人化。人類的交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活躍。至於,同一棟居民樓裡的交流,多了和少了,大可忽略。
歸根到底,交流跟情感,跟個性有關;有話則多,無話則少,順其自然。我們不太在乎在同一棟樓裡面,有多少人交流;我們很在乎,在整個社會這個大平臺上,有多少可以和我們寄託情感、交流興趣、志同道合的個性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