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正月是很罕見的閏月,從1640年至今的380年間,僅出現過一次,而下一次閏正月則要到240多年後的2262年。所以,我們是看不到閏正月這個特殊閏月的。
一、關於閏正月
農曆為什麼要設定閏月呢?我們都知道陽曆是按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來定的,一年有365天;而陰曆是按月球繞地球公轉週期來定的,一年只有354天。陰曆比陽曆差了11天,如果不採用置閏辦法來補齊,隨著時間推移,就會導致24節氣偏離實際,冬至節氣將出現在夏季,而夏至節氣會出現在冬季,將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發明瞭陰陽合曆,即我們平常說的農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司馬遷等人改革曆法,頒佈了《太初曆》,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實行19年7閏的固定閏周辦法補齊陰曆和陽曆的差距。公元665年,唐高宗命李淳風改革曆法,頒佈《麟德歷》,廢除固定閏周辦法,實行3年置1閏法,一直流傳至今。從此閏月不再固定,按照節氣變化,該哪個月就閏哪個月。
近200年來,共有農曆閏月74個,以閏五月最多,達16次,其次是閏八月、閏四月,而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一次都沒有。在未來的780年裡,農曆閏正月只有5次,年份依次是2262、2357、2520、2539、2634,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
二、閏正月是否過年?
過年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既便是漂泊萬里,既便是一貧如洗,再難也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中國過年習俗已經傳承四千年,西漢確定正月初一到初九為年節,從此固定下來。袁世凱在篡奪中華民國勝利果實登基稱帝后,確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節,春節從農曆正月初一算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結束。
從古代兩次閏正月來看,全國只過一個,沒有出現連續兩個月過9天年的情況。極個別地方雖然過了兩次年,但僅限於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為什麼不過兩次呢?一是傳統習慣只過一次,二是有閏正月的年份都是國家動盪、多災多難的時代,天災人禍不斷,根本就沒人願意過。
《綿陽通鑑》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閏正月,乙丑朔”。這一年有閏正月,曹操立曹丕為世子,劉備攻取了漢中。但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並非曹劉之間的戰爭,而是特大瘟疫爆發流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除孔融、阮瑀早逝外,其餘五位無一倖免,均在同年病故,堪稱文學史上一場大劫。瘟疫造成2千萬人死亡,危害超過了三國時期所有戰爭的總和。
明末張岱的散文《閏元宵》載:“崇禎庚辰(公元1640年)閏正月,兩逢元正,歲成閏於攝提之辰固……茲閏正月者,三生奇遇,何幸今日而當場;百歲難逢,須效古人而秉燭”。這一年也是閏正月,明軍打敗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但這一年影響最大的卻是江南的水災和北方的旱災,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受災,饑民遍佈全國,餓死的老百姓隨處可見,可是軍隊、官府、地主都在變本加厲地搶糧、囤糧,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只好跟著李自成、張獻忠造反,因為這是他們唯一的活路了。
閏正月是很罕見的閏月,從1640年至今的380年間,僅出現過一次,而下一次閏正月則要到240多年後的2262年。所以,我們是看不到閏正月這個特殊閏月的。
一、關於閏正月
農曆為什麼要設定閏月呢?我們都知道陽曆是按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來定的,一年有365天;而陰曆是按月球繞地球公轉週期來定的,一年只有354天。陰曆比陽曆差了11天,如果不採用置閏辦法來補齊,隨著時間推移,就會導致24節氣偏離實際,冬至節氣將出現在夏季,而夏至節氣會出現在冬季,將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發明瞭陰陽合曆,即我們平常說的農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司馬遷等人改革曆法,頒佈了《太初曆》,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實行19年7閏的固定閏周辦法補齊陰曆和陽曆的差距。公元665年,唐高宗命李淳風改革曆法,頒佈《麟德歷》,廢除固定閏周辦法,實行3年置1閏法,一直流傳至今。從此閏月不再固定,按照節氣變化,該哪個月就閏哪個月。
近200年來,共有農曆閏月74個,以閏五月最多,達16次,其次是閏八月、閏四月,而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一次都沒有。在未來的780年裡,農曆閏正月只有5次,年份依次是2262、2357、2520、2539、2634,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遇。
二、閏正月是否過年?
過年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既便是漂泊萬里,既便是一貧如洗,再難也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中國過年習俗已經傳承四千年,西漢確定正月初一到初九為年節,從此固定下來。袁世凱在篡奪中華民國勝利果實登基稱帝后,確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節,春節從農曆正月初一算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結束。
從古代兩次閏正月來看,全國只過一個,沒有出現連續兩個月過9天年的情況。極個別地方雖然過了兩次年,但僅限於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為什麼不過兩次呢?一是傳統習慣只過一次,二是有閏正月的年份都是國家動盪、多災多難的時代,天災人禍不斷,根本就沒人願意過。
《綿陽通鑑》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丁酉正月,乙未朔。閏正月,乙丑朔”。這一年有閏正月,曹操立曹丕為世子,劉備攻取了漢中。但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並非曹劉之間的戰爭,而是特大瘟疫爆發流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除孔融、阮瑀早逝外,其餘五位無一倖免,均在同年病故,堪稱文學史上一場大劫。瘟疫造成2千萬人死亡,危害超過了三國時期所有戰爭的總和。
明末張岱的散文《閏元宵》載:“崇禎庚辰(公元1640年)閏正月,兩逢元正,歲成閏於攝提之辰固……茲閏正月者,三生奇遇,何幸今日而當場;百歲難逢,須效古人而秉燭”。這一年也是閏正月,明軍打敗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但這一年影響最大的卻是江南的水災和北方的旱災,全國三分之二的地區受災,饑民遍佈全國,餓死的老百姓隨處可見,可是軍隊、官府、地主都在變本加厲地搶糧、囤糧,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只好跟著李自成、張獻忠造反,因為這是他們唯一的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