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史馬後炮
-
2 # 蔚藍色故鄉
商鞅三見孝公,是試探孝公治國思想,對症下藥的過程,其實也是孝公確立何種思想治國的過程:
1.一見孝公,商鞅提出帝道治國,帝道治國其實是利用黃老道家治國,此種思想結合黃帝與老子思想,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孝公認為這種治國思想,耗時長,見效慢,不予採納。
2.二見孝公,商鞅提出王道治國,王道治國其實是儒家治國思想,周朝採用此辦法治國,效果好,但也有時間長,見效慢的特點。
3.三見孝公,商鞅提出霸道治國,霸道思想其實是法家思想,其思想可快速提升軍隊戰鬥力,全民皆兵,達到快速擴張目的。但見效快死的也快。這種方法被孝公採納了。
孝公的野心,只有法家能幫他快速達到,霸道思想將人變為戰爭工具,雖說能使國家迅速強大,但管理者將人變為冷冰冰的工具,忽略了人的情感性,人與人缺乏信任,人民內部矛盾積鬱,終究導致國運無法長久。
謝邀!商鞅見孝公可謂曠古絕今的一次君臣互面試。孝公考商鞅的同時,商鞅也在考孝公。頭兩次實則是商鞅在面試秦孝公,商鞅在考察秦孝公是不是一位有大局眼光的老闆和一位對時局判斷準確的老闆。選良將不易,擇雄主更難。因為商鞅作為一個時代變革者,他的職業定位就是“勵行變法”作為整個人生職業定位。在秦國變法之前,魏、楚兩國已經啟動變法,結果走到半路因為國君受到挑拔,變法大臣被迫出逃和慘死以至變法走到了半道,功敗垂成。所以選擇明主是變法成功的基礎,之前商鞅也到過齊、韓兩國,最終離開的原因就是君主並非明主。
商鞅第一次見孝公大講王道學說的目的就是想知道眼前這位老闆對當下局世的基本態度。戰國時期,各國都在擺脫春秋舊制以求解放本國生產力達到國強兵的目的,各國不斷髮生相互吞併攻伐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室王道的崩潰,整個東周局格已經禮崩樂壞,都遵循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此時的秦國一窮二白屬於卑賤小國,溫飽尚不能解決,大談上古聖賢之道根本不符合當時秦國的國情,結果秦孝公反應是非常反感。從秦孝公的態度上商鞅對孝公的格局觀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後,又硬著臉皮作了第二次“面試”。
第二次“面試”商鞅大談“仁政”,建議秦孝公仿效魯國修仁政赦罪犯等,結果秦孝公沒聽到一半便離開。從當時的秦國情形來看,秦國失去了河西、涵谷關等重要門戶之地,差點要鑽進隴西大山成為蠻族了。秦獻公繼位三十年來,連年與強魏作戰打不贏收不回失地的原因是國家太窮,生產力低下,而不是不夠“仁慈”。商鞅第二次面試老闆,老闆的態度也給商鞅足夠的信心。
為什麼商鞅不一次性把“真貨”倒出來而要一次又一次的用“假貨”矇騙老闆?面對當時一窮二白得快要被滅的秦國,商鞅真不是來求官的,而是來圖有一番作為的。當時的魏國可謂是超級大國,有才能的人無不以入魏做官為榮,其次齊國和楚國,而商鞅選擇秦國,他只知道這片土地上有自己的舞臺,而並不知道眼下的秦國君主有沒有給他施展才能的信心、勇氣和魄力,所以,選擇好一名好老闆是一切的前提了。
兩次面試老闆之後,第三次才是老闆面試他。足見,伯樂找千里馬的同時,千里馬也在找伯樂,千里馬可以為伯樂生,世上不知誰是伯樂的時候,千里馬自己去鑑定也是一道津津樂道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