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鄭是我媽
-
2 # 鑾坤
玩遊戲啊。
我的寶寶才十六個月,無法用語言溝通。
不過每天我還是會跟寶寶講很多話的。
當然我跟寶寶最好的交流方式還是遊戲。
而且都不需要玩很複雜的遊戲,通常就是我拿個什麼玩偶,然後拿著玩偶翻後空翻給寶寶看,寶寶就笑個不停。
對了我家寶寶還很喜歡看大人做事,看到大人做事也會笑個不停。實在很難get到寶寶的笑點在哪裡。
不過能讓寶寶開心的大笑,應該就是最好的溝通了吧。
說到這多說一句,如果寶寶哭鬧什麼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這個方法屢試不爽,哈哈……
-
3 # 張雨晨
“肢體—愛的抱抱”是我覺得除了和寶寶語言溝通之外一個很好的溝通方式。
一切開心與不開心,大人與孩子,一個“愛的抱抱”不僅僅表達的是愛,更是無助時的支援,傷心時的慰籍,高興時的獎勵,膽怯時的勇敢,更是成功時的支柱,失敗時的動力。
“愛的抱抱”老少皆宜,多多益善……
-
4 # 為父筆記
直到目前,老記最喜歡和孩子的非語言溝通方式,還是用自己的老臉去蹭他的小臉。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提出過一個“7%-38%-55%定律”,指得是溝通的三個主要元素——語言、聲調,肢體語言之間的作用比重。也就是說,溝通時,語言的作用佔7%,聲調的作用佔38%,而肢體語言最重要,佔55%。可見,面對面時,說話內容並不太重要,肢體語言才是重頭戲。
在親子交流過程中,尤其在孩子年幼階段,肢體語言的作用更為重大。因為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還不足,對你說話的語調也是一知半解,他能最清晰感受的,就是你的親暱、愛撫和擁抱。也正是因此,年幼的孩子更喜歡黏在父母身邊,感受安全和愛。
反之我們也能得出,在教育年幼的孩子時,語言和語調的作用更不明顯,效果更不突出。這也是我們對他們大哄大叫時,除了能嚇哭他們之外,根本沒有什麼效果的原因。教育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蹲下身子,用“同理心”的方式走入他的小世界,溝通起來會更為有效。
對於年紀稍長的孩子,過分親暱的肢體語言可能就不太合適了——主要是孩子不樂意了。
這時如果肯定孩子,送一個確定的眼神、深沉地拍一下肩膀、微笑著點點頭等,都會比語言更加有效果。如果想要教訓孩子,就更不能用言語傷害了——長大了,要臉面了。停止不動、皺著眉頭、盯他一眼,足以。
一想到孩子長大了,就不能再像小時候這般親暱,老記就忍不住想要滾出老淚來——不說了,趕緊蹭下孩子熟睡的小臉去。
-
5 # Q媽成長記
我會與孩子玩手指遊戲,既鍛鍊手指動作,又能互動。
還有一個遊戲是親親咬咬,我會分別親孩子的額頭、鼻子、臉頰,咬咬下巴。讓孩子也對我親親咬咬,他每次都好開心,到現在還要玩。
回覆列表
做遊戲!
我跟孩子玩的時候,就忘記自己是個大人,跟他一樣瘋,一樣跳,一樣笑,甚至可以滿地打滾(在家),甚至學小動物匍匐前進!
然後彼此都玩兒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