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霧忱風
-
2 # 破曉修羅
古代的水果是有專門的文學指向的。
杏,醫學領域。
葡萄,中原沒有,指向西北匈奴。
桃,指向神仙,以及士大夫。
桃李同時用,教育領域。
-
3 # 易理奇門
《三國演義》小說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作者寫的是桃園,為何不是其他的園子呢?這主要是由於作者對於當時環境的設定、以及其中所表達的寓意所致。
作者對於故事環境的設定可見於原文: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張飛的莊子後邊有一片桃園(不是杏園、也不是葡萄園),而且花開正盛(花盛開的意境與寓意非常好),盛開的花有成功的預示,英雄豪傑在繁花中的結拜儀式,與周圍盛開的花相映襯,極有文學描寫的意境與美學的畫面感。
再看其結拜的場面與誓詞,也處處體現出作者自己雖是文人但也富有極強的英雄情懷、以及願意融入其中的代入感: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這種英雄結拜的場面與周圍環境相襯托,三人同喊誓詞的慷慨激昂,讓讀者熱血沸騰。既體現了救國救民的亂世英雄氣概,又飽含兄弟間的情義。
-
4 # 週一文
我想一個原因是劉關張相遇之時正是桃花盛開的春天,張飛家正好有個桃園;第二個原因桃花是普遍的花種,大江南北都有,作者挑選了大眾都熟悉的場景;第三個原因桃花是紅色的、粉紅色的,在古代象徵美好生活,因為當時正值黃巾軍起義,百姓們處在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生活之中,渴望得到安定的生活環境。
古時候描述桃樹桃花的詩詞和內容很多的,尤其是明朝話本小說描述到桃花桃樹的就更多了,唐伯虎不還有一首桃花詩盛行嗎?西遊記上不還有猴子偷蟠桃園的仙桃嗎?但是按照猴子的食性習慣為什麼不是偷蘋果和梨呢?蓋因桃樹枝型蜿蜒俊美,又是常見的水果,而且桃木本身也是吉利和安詳以及福報的象徵。現在不還有桃木做的桃符以及桃木劍這些作為驅煞保福的器具嗎?
而且桃樹在中國的種植歷史是很久遠的,再早以前的神話和文字詩詞就多有提及。雖然杏的歷史也很早,但相對來說無論其形和體現的韻味上都不能同日而語。再說下葡萄…它是漢武帝時期由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民間推廣種植的時間卻又晚了很多,市場上更不夠普及。詩詞裡好像也就一個“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間接描述,至於明朝那些話本小說提到的更是寥寥…所以單從文學藝術的普遍刻畫來說這兩樣也完全不如桃樹更實際…
如果再要找理由的話,那至少還包括作者本人的好惡在內吧?即使今天讓我們複述這句,“桃員三結義”似乎也好過“杏園三結義”“葡萄園三結義”甚至“果園三結義”?
所以無論從文學的感覺和口語的韻律上理解,也是“桃園三結義”更加美好和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