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兆林0309
-
2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是佛教常識,解讀法有“小乘和大乘”、“方便解和實相解”等區別。最好在實修某個法門的前提下,與人探討這些詞彙的真義,否則怎麼說都是空談,離題萬里!下面以《心經》為例,簡析幾句,供參考。
【1,“五蘊”的顯義和隱義】
一般的理解都採用法相宗的定義,解為“色受想行識”的五個,即“色”是物質現象,後四個是心理(八識)現象,這也叫“小乘解、方便解、不了義解、幻解、假說、顯義”。當解為“色性、受性、想性、行性、識性”時,皆指無明心所起的“無明性”,能一念被轉變為“無上智性、般若性、佛性、覺性”時,就叫“大乘解、實相解、了義解、真解、實說、隱義”。《心經》的“五蘊”就同時指這兩類法義,解讀為“可見可思”的小乘義,不如解讀為“不可見、不可思的無明性”的大乘義,更能點撥學人。
【2,“觀照”的顯義和隱義】
該詞在不同佛教派別的定義有差異,現採用最普遍的天台宗淺解:“觀”是覺性內用生慧,“照”是覺性外用生慧,這就是顯義。《心經》的“觀、照”指標題裡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的妙用,是隨緣自然起用,是無心之用,這就是隱義。
【3,“五蘊和觀照”在《心經》全文的作用】
從經文字面上看,“五蘊”是經題“波羅蜜多”的相對語,即此岸。“觀、照”都是經題“般若”的妙用。
從經文一乘佛法(般若法)看,“觀照”是能事之法,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蘊”是所事之法,即顛倒夢想。
從經文大乘菩薩法看,觀=照,五蘊=自在。
【4,“觀和照”的修法】
從全經看,“觀”指無心,“照”指無見。所以,貫穿全文的般若法的“觀自在”=無掛礙=一無所得,“佛”=波羅蜜多心=究竟涅槃。若要成“佛”,但“觀自在”即可。
【5,“五蘊和觀照”的關係】
看懂前面四義,頓悟“五蘊”即佛,“觀照”即法,“菩薩”即僧,則兩個詞統一在“皈依三寶”裡。
【6,《心經》的最深義】
如上所說,觀自在=觀佛,觀自在=般若波羅蜜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觀自在”的本質與淨土宗《觀無量壽佛經》裡的16觀法一致,即《心經》講的還是念佛法門。這就是歷代高僧常說的,實證般若法門的最妙法是“彌陀法門”的密因。同理,凡參學《心經》卻疏忽唸佛法門的,今生都難有真實成就。
回覆列表
五蘊,色、受、想、行、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指世間一切的物質存在。
受,對一切相的接納領受。
想,對接納事物的意識作用。
行,身口意方面行為上的識可。
識,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獨立概念。
五蘊就是人在自然、社會活動中的身心作用。
緣起法則,世事無常,諸法空相,五蘊也就歸空。
觀照就是觀察,對比,體會,領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