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bourer與
-
2 # 西門白甫話三農
過去,我老家村裡人自稱為“老癟姓”(老百姓),意思是農民是社會上最被人瞧不起的人。面朝黃土背朝天,世世代代都心酸。一年四季幹不停,到頭依然是最窮。
農民為什麼如此自卑,就是因為農民是種糧人卻沒糧吃,沒有糧也沒有錢,徹徹底底的窮光蛋。
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的農民,種地特別辛苦,用最原始的方式耕作。耕地離村子遠,不在山坡上,就在山溝裡,夏季收割小麥,一鐮刀一鐮刀的割,一捆一捆的用肩背,牛拉碌碡一圈一圈碾,一木杴一木杴的揚。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村60歲以上農民都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那時候,整個公社才有幾輛拖拉機,機械化對農民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農業機器人很快就會應用於大型農場,廣大農村小農戶有一天也會用上種地機器人,其實,現在已經是半機器人了。那時候,會有更多的小農戶將土地流轉,真正耕種土地的是具有農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
-
3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且不說如果了,很快就會到來!逐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全智慧化的高科技高效能農業勢在必行,許多地方已拉開帷幕,現代化、智慧化,規模化、集約化是社會主義新時期新農村發展的方向。
操控這些智慧機器裝置的,也可以是農民、農業科技人員,或城市來農村發展的其他人員,但工農這兩個概念,在相當長的時期是不可能消除的,農民就是農民,儘管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憑勞動力生活。而是操控高科技智慧機器替代工作,可稱其為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因為仍和工人不同,工人是做工,農民無論智慧什麼能,但終極目的是從土地基礎說起,只是相對的利於科技手段,使土地產出最大化。
即使是,提高養老金數額,甚至養老金和工人退休金持平,工人還是工人,農民還是農民,這兩種稱謂是不會改變的。是由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
好有一比,戰爭年代,話雖是那麼一說,全民皆兵!農民也可以扛槍殺敵上戰場,英勇無畏,浴血奮戰,但稱謂還是“民兵”、“游擊隊”,不稱為軍人。這是編制不同。
不論怎麼稱呼吧,工農商學兵,祖國大家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政治權力義務平等,只是分工不同。目標一致,共同奮戰在各行各業,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是每個中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
4 # 三農農村女
農業自動化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無人駕駛拖拉機已開進田間,幫助農民監測農田的無人機也大有前景。但這場農業自動化的變革進行得又不是那麼徹底,仍然還有許多髒且累的農活需要人們親自動手,機器人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可進步的空間。
最近,曾開發出無人拖拉機的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們進行了一項名為“無人田地”的實驗,研究人員選取了一篇試驗田,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穫全靠機器完成:
首先用無人駕駛拖拉機開墾農田,並自動將種子以合適的間隔播撒到適宜的土壤深度;
如有需要,自動噴灑農藥並施肥;
糧食成熟後,用自動聯合收割機收穫。
首先用無人駕駛拖拉機開墾農田,並自動將種子以合適的間隔播撒到適宜的土壤深度;
如有需要,自動噴灑農藥並施肥;
糧食成熟後,用自動聯合收割機收穫。
現代農業並非僅僅把種子撒到地裡那麼簡單,而是需要不斷收集資料來決定農藥和化肥的配比,以及收割糧食的時間。為了收集資料,就需要用到包括無人機和移動機器人在內的“偵查員”了,它們需要時不時地在田裡“巡邏”並收集糧食和土壤樣本供人類分析。如果發明機器人種地農民還是農民
-
5 # 朱增林呀
什麼叫農民?
揮舞鋤頭,汗流浹背從事農業生產的是農民。
開著拖拉機,灰頭土臉從事農業生產的是農民。
坐在控制室,文明自在操控機器人種地的還是農民。
鋤頭,拖拉機,機器人都是農民手中的工具,用於實現生產農產品的工具。真正的操控者才是主人一農民。
現在我們的城鎮化率才50%左右,還有一半人左右生活在農村。嚴格意義上講,這一半左右的7億多人,只能叫做農村居民。他們當中完全從事農業生產的可以叫做農民。完全脫離農業生產的只是農村居民。收入依賴打工,農忙從事農業生產的只能叫做業餘農民。
-
6 # 擺攤小胖哥
如果有機器人種田種地農民就告別了幾千年的農耕生涯了,那以後的農民可能另有別的稱呼代替了,比如進城打工者從事底端職業的就是新一代新農民只是換了個身份和別稱罷了
-
7 # 果果奶奶7069
在農村,不管發明什麼機器人代替農民種地,農民還是叫農民。
《1》農民只要生活在農村,戶口在農村,就是沒有地種,他們一樣是農民。
《2》農民不像工人,他們按時間上、下班,有節假日,到退休年齡就可以領退休金,生活還象往常一樣有保障。
《3》農村的農民不能和工人比,雖然種地勞作辛苦些,但他們有點自由,但是他們沒有節假日,到多大年齡沒有退休,也沒有退休金,到晚年幹不動活了,生活是沒有保障的。
所以如果發明了機器人種地,田間管理還是離不開農民去管理,機器人還是靠農民去操作,機器人只是減輕了農民一部分勞動力負擔,農民還是農民,現在是無法改變的。
-
8 # 農科城阿偉
首先你要了解農民兩個字的起源,農耕文化,是指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徵語言,戲劇,民歌,風俗等等,是中國最廣泛的文化型別,農民即是農耕文明的代表,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是中國的文化有別於歐洲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型別,農民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所有機器再智慧,農民還是農民,不是叫農民不好,低俗,落後,而是中國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本質,城裡的一樣是農民,只是擺脫了基層勞動者的服役。
-
9 # 朝輝同學
農民當然還叫農民,如果有了機器人的配合,可以增加產量,更加有效的播種,收割,但是沒有農民的實際操作,機器人是完成不了的,高科技種植,但是不能完全代替手工。
-
10 # 鰲溪竹林君
依然是農民伯伯,機器人種地只是取代了人工勞動了,也算是一種智慧化操作!可以叫《農民老闆》還可以,土地仍然是農民之根本/
-
11 # 吉祥如意63699
如果發明了機器人種地,農民也還是農民。因為,農民是一種工種也是一種職業,就算是出去做工打工也沒離開農民二字,那就是農民工。對於改變這個名詞和身份,那就是對國家或其它事項有著特別貢獻的,其它的就不多說,本人認為,就算是機器人種地了我們農民的身份也改變不了!
-
12 # 農姐愛生活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農民也可以使用機械,發明了機器人種地,本質上還是為了種地,怎麼就不算農民呢?
如果是從農村出來的人都會知道,做一個農民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如果能發明一種機械幫助他們幹活,減輕他的的勞動強度,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且還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們就能為大家做更多的貢獻。
在人們的思維認識中,以為農民就應該做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他們的文化水平低,也操作不了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那你們的認識就錯了,現在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都有應用到農村生產中,如機械插秧,機械收割,無人機打藥,無人機施肥,還有很多型別的微耕機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還可以大大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
我們種百香果時就應用了無人機除草,搭棚前,我們就租用了無人機進行藥物除草,效果很好,而且速度也很快,在推壟的時候也用了拖拉機耕田,後期施葉面肥我們也還會用無人機,現在除草也想用微耕機,但是因為價格問題沒選到合適的機械。只有應用了機械生產才能大大提高做事效率,使農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
13 # 為夢想而奮鬥1314
不管時代怎麼改變,任何物件永遠不能代替農民,只不過讓農民輕鬆一點,但是讓大家閒餘時間創造第三企業,這就是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表現。
-
14 # 茗仕匯
如果全部實現機械化了,農民確實也就沒有地種了,本質上不再是農民了,但是這樣其實是件好事。
因為土地還是農民的,大部分土地會被承包,形成一個一個的農場,農民可以收地租過日子,也可以在農場當工人,給農場打工。農場一樣會給工人交保險,發獎金,分紅。和工業化的工廠沒有很大區別。
-
15 # 偉偉168
在農村,不管發明什麼機器人代替農民種地,農民還是叫農民。
《1》農民只要生活在農村,戶口在農村,就是沒有地種,他們一樣是農民。
《2》農民不像工人,他們按時間上、下班,有節假日,到退休年齡就可以領退休金,生活還象往常一樣有保障。
《3》農村的農民不能和工人比,雖然種地勞作辛苦些,但他們有點自由,但是他們沒有節假日,到多大年齡沒有退休,也沒有退休金,到晚年幹不動活了,生活是沒有保障的。
所以如果發明了機器人種地,田間管理還是離不開農民去管理,機器人還是靠農民去操作,機器人只是減輕了農民一部分勞動力負擔,農民還是農民,現在是無法改變的。
-
16 # 律己善
如果發明了機器人種地,農民當然還是叫農民。首先這與中國的戶籍制度有關,城鎮地區的人口被稱作城鎮戶口,意為從事非農業生產;農村地區的人口被稱做是農村戶口,當然指的是農民了。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的農民朋友加入了時代潮流,成為了打工一族,可事實上並沒有因為他們身份的轉變而脫離農村,他們農民的屬性並沒有改變,社會賦予他們一個新的名稱:農民工。意指他們雖然從事非農業生產,但是農民的性質卻沒有改變。
農村也是需要發展的。目前農村的發展主要是向集約化,專業化,自動化,規模化等方向發展,開啟了現代農業的新篇章。
機器人不是萬能的。農業生產的複雜程度也不是幾個程式設計就能夠搞定的。機器人主要適應規模化,集約化的工廠式生產。但中國相當多的地區地形複雜,氣候多變,人們需求也是極為複雜多樣,很難做到整齊劃一,適合機器人的生產。再說就算實現了機器人的生產,它也還需要人來操控不是?野外勞動,其能源問題如何解決?壞了誰來修理?生產各環節誰來協調?產業鏈如何銜接?這些都是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只能是農民自己,充其量他們不過被稱為新型農民。
只要有人生存,就有農業的存在。機器人化,自動化,只不過是從事農業的輔助,減輕農民的負擔。要說機器人完全取代農民並不現實。且看城市是最適合搞自動化,智慧化,機器人化的地方,也沒見城市人口和工廠工人的減少,反而容納了更多的人來就業。將來農村發展了,實現了自動化,智慧化,機器人化操作,我想農村的從業人口不但不會減少,還會增多。因此,擔心農民消失,實在是多慮了。
【網路圖片】
回覆列表
個人觀點:只要沒有被完全替代,農民還是農民。很多時候我們農民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吃上食物。
如果發明了機器人種地,配合著我們農民來增產增收的話,是非常好的。
機器的話,我覺得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去工作。很多地區,很多時候都需要用雙手。機器人種地是生產是有規模,有管理秩序。
有些地方的農村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大山裡的農村呢?又怎麼說呢?根本就做不到。
即使有在修路建設,但大山裡的農村是很難改變的。無可替代,除非生產,生活維持不了不得不搬走。那這樣的話農民應該去做什麼呢?怎麼樣維持生計?
有些東西說著是替代,以很美好的方式去發展。
也許真到了那一刻,有些農民還是農民,但有些農民,是無法找到歸屬的。
如果發明了機器人去種地生產,連最廣的東西都能替代的話,我想在那之前會有人早就發明出更多的機器去做那些機械化的生產。
我覺得我好像誤題了,以上是我的亂觀點。
希望有人能瀏覽到最下面:如果發明了機器人用機器人種地,那農民應該去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