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舞空城
-
2 # 年少春秋夢
首先,太空探索成就大隻是一個相對概念。海洋有多大,是有限的,太空有多廣,到現在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對太空了解還只是一點點,反而海洋瞭解相對來說要多一些。為什麼願意投入成本去了解太空,太空更有軍事上戰略價值,所以大國願意把更多錢拿來投資太空。其次就經濟價值來講,太空也更有價值,雖然海洋有甚多礦產能源等等資源,但是太空中有地球沒有的稀有資源,更具有吸引力
仰望星空,你只需要在晴朗的晚上仰起腦袋,幾十光年甚至數百光年外的星光就會投入你的視網膜。如果覺得城市燈光太刺眼,那麼在郊區或者山裡找個地方,一樣可以愜意的欣賞銀河的壯美。
物理學告訴我們,可見光只是波長在380~780奈米之間的電磁波而已,只要換一個接收其他波長的裝置,就可以看見截然不同的宇宙。於是,人們又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射電望遠鏡,捕捉星空發射過來的各種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於是也就慢慢揭露出宇宙的各種面貌。
畢竟,星體發出的電磁波就在那裡——我們只需要能夠接收到電磁波,接收到更多的電磁波,就足以“看”到一百多億年前宇宙的樣子。從低精度的接收器到超高精度的接收器,從比電視轉播“鍋蓋”大不了多少的接收器到中國貴州的FAST射電望遠鏡,裝置的複雜度越來越高,運用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但基本的原理核心沒有變:發現電磁波,抓住電磁波,畫出該電磁波呈現的影象,搞定!
但是深海和深地探測,這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話題了。
它們不會主動發出什麼電磁波,只是靜靜的待在那裡,看不見,摸不著。如果想要探測這兩個地方,要麼你給它發射一點波然後接受反射訊號(利用地球物理技術),要麼就親眼去看一看,摸一摸。
前者,我們想出了地震勘探技術、天然地震成像技術、聲吶測量水深技術等;
(廣泛應用於油氣勘探的地震勘探技術)
(地球深部研究中用到的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
(聲吶測量海底地形)
後者,要麼打洞看一看地下的岩石,要麼潛水到海底走一走。但是下地和入水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兩件事都比上天難多了。迄今為止,人類鑽井能力還沒有超過13公里,而全世界能夠載人進行科考的深海探測器掰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全然不像各國航天部門發射了那麼多太空探測器。
(中國“蛟龍一號”深海載人探測器在某處深海插上了小國旗)
畢竟,去太空,只需要點一個大炮仗離開地球,做好保溫和保壓裝置,設計一個精確的軌道,後面的事情就可以完全交給引力和引擎,天高任鳥飛。而去深海,需要克服的是可以摧毀裝置的巨大壓力,還有神秘莫測的洋流和海底密度流,但至少一個猛子紮下去就能沉到海底;不像去地下,如何克服高溫和高壓鑽一口超過15公里的井的問題都尚未解決,就不要談弄個洞載人入地了。
總之,深海和深地探索的成果確實要少於深空探索,因為它們兩個都要難得多。深海探測稍微好一些,除了地球物理和聲吶技術外,深海載人器至少還可以去海底走一走看一看;深地探測就難了,目前為止主要依賴的還是地球物理手段,鑽井難,鑽深井更難。至於挖個洞入地,大概未來的一百年都不太需要嚴肅的考慮這個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