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帆信風
-
2 # 白鉛華
古人喝酒,動不動就是“千鍾”,看得讀者蠻嚇人。其實,古代的酒和我們現代的酒區別很大。
古人統稱為“酒”,其實還有細分。古代的“酒”的稱呼估計沒有一百,也有九十八。比如:歡伯、掃愁帚、釣詩鉤、般若湯、綠蟻、碧蟻、麴生、麴秀才、天祿、清聖、濁賢等。再比如:蒲桃酒、千里酒、桑落酒、縹醪酒、河東酒、菊花酒等。
對於喝酒,古代更是文化多多,光喝酒的容器就有好多種,有盛酒的,溫酒的,飲酒的,大概包括:尊、壺、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古代的酒和現在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酒,其實都是剛釀造好的酒,相當於今天的“醪糟”,就是很低度數的酒,想著高度數也就七八度吧。不敢說喝不醉,但是想喝得酩酊大醉,估計很難。
現在的酒,都是蒸餾酒,就是把類似於“醪糟”的酒液,透過過濾、提純、蒸發等步驟,而讓度數升高了,到達四五十度,這種酒就是我們常說的“燒酒”,喝了燒心的酒。
古人喝酒解渴,因為那時的酒就是飲料。綜上,古代的酒度數很低,又喝不蒙,怕啥,渴了就喝唄。為啥不喝水解渴?我們都知道渴了和雪碧、可樂、芬達,古人肯定也得找些好喝的唄,光喝水,多沒意思。幾個詩友,一起吟詩作對,沒有酒來助興,娛樂專案又少,哪還有什麼意思哇。說不定趁著酒興,還能出幾句佳句呢。
由此,我們常常看一些文學作品,動不動就喝酒,是有根據的。但是吧,“酒”是糧食精,一般人家可不能經常這麼喝,糧食都不夠吃,還釀毛線酒呀。一斤糧食二兩酒,一斤糧食可以吃三天,二兩酒可就一口,想想都划不來。
所以,我們看一些電視劇,農人也動不動就喝酒,這還是有些問題的,不是酒的問題,而是社會經濟的問題,那時候人們的經濟根本就達不到,渴了就喝酒的程度。富貴人家,就另說啦。心情好了,說不定所謂的“燒酒”也能解渴呢。
-
3 # ZBLiu
那時候的酒都是低度酒,一般不會到十度,要是三度酒就跟現在的啤酒一樣了。所以可以比現代人多喝好幾倍。現代人喝啤酒,也可以用來解渴的,也可以幹掉好幾瓶的。
回覆列表
因為古代人喝的是度數極低的(甜)米酒,所以才能解渴。
普通的酒越喝越渴是肯定的。因為酒回刺激腎臟過濾加速,排尿更勤。有一點要明白,排出去的是水分,而非喝下去的酒。加之,酒精進入血液後,隨血液流向身體各處的細胞中,會導致細胞失水,身體體液明顯減少,身體開始預警,自然就會口渴。
為什麼古代人就能喝解渴呢?
這是因為古代人喝的解渴的酒,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酒。
現在的白酒,在古代被稱作“燒酒”,是用糧食釀造得到的。
而現在的米酒,在古代被叫做“白酒”,是用甜酒麴發酵而成的(甜)米酒,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醪糟,這是一種度數只有一兩度的酒,酒精含量極低,所以可以解渴。
古代,如《水滸傳》中描寫的北宋時期,智取生辰綱一章就明確描述,楊志等人買的是“白酒”。也就是現在的(甜)米酒,自然可以解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