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麥田裡的音符

    枯山水:日本獨特的園林審美和禪宗美學

    在鎌倉時代留學僧明庵榮西的大力倡弘下,中國的禪宗在扶桑開始興盛,到了鎌倉時代末期,日本禪風大振,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完整的宗教體系。與中國禪宗一樣,日本禪宗也講求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求徹悟。於是,為反映禪僧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在鎌倉時代末期出現了與禪宗相應的以追求自然意義和佛教意義的寺廟園林,形成獨特的禪宗美學。

    寺廟園林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用白砂石鋪地,耙出條紋,表現大海、湖池、河川及水的流動、波瀾,砂石地間放置岩石,表現為山,營造出枯山水的庭園。顧名思義,枯山水是乾枯的山水,但它在坐禪冥想的僧人心中並不乾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禪師面對枯山水將心洗滌清靜。

    據說南宋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扶桑,在去京都和鎌倉途中,於九州筑後川支流處遇一瀑布,其山勢有如龍門,便起名龍門瀑,並在其側建龍門寺。道隆後來從鎌倉建長寺去東光寺擔任開山住持,並建造了寺內庭園,此園本屬池泉庭園,但在池水中央放置了船型石及表現為龜、鶴的石塊,在岸上用數百石塊堆築了水墨山水畫式的風景,其中有一組“凅滝”,以堆放的石塊組成山澗,以名曰“水落石”的立放的平面石塊,表示飛流直下的瀑布,而一塊形如魚狀的“鯉魚石”,多半身露出“水面”正往“瀑布”上跳躍。這組不動的石塊表現了活生生的鯉魚跳龍門,名稱“龍門瀑”,日本人將其當作枯山水的雛形。

    其實在平安時代末期,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便首次記錄了枯山水,但禪僧賦予了枯山水新的宗教審美和佛教意義,可以說枯山水出自禪宗。日本著名禪師兼作庭師夢窗疏石有偈頌詩:“枯山水一塵不染,卻宛若見到高山聳立,無水一滴,但能感覺出飛瀑落下。我總受風之召喚、月之邀請,在這庭院漫遊。”從這首詩中可以總結出枯山水是無塵之庭,它可磨練清澄如洗的人心。

    面對枯山水,你可冥想世上萬物萬事,一石則太嶽千尋,一庭則江湖萬里,在尺寸之地展現天地之浩然,用極端簡約與抽象的寫意方式充分表達“自解自悟”“不著文字”的禪宗哲學內涵,反映了禪宗美學簡約、單純的極少主義精神,堪稱禪者的“精神庭院”。福岡縣太宰府光明禪寺的枯山水,在長方形的白砂石庭上,十五塊大小不同的石塊組成一個“心”字,作洗心之意。裡庭名“一滴海之庭”,它的白砂石鋪成任意形狀,猶如漫延伸展的湖水和海岸,庭的四周用青苔圍攏,青苔地上長滿了楓樹。日本人用四字熟語“長汀曲浦”形容“一滴海之庭”,說它是長河入海口和彎曲的海灣岸邊平地的風景。讓人腦海中浮現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如果深秋時節去看“一滴海之庭”,楓樹的紅葉飄落在曲狀、同心圓狀的白砂石線條上,給它重疊上同樣的紅色曲線,自然會讓人想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砂一極樂”“一念一清淨”……

    僧者參禪往往機鋒峻烈,拳拳棒喝,但在枯山水前斂心靜坐,內心中反映的卻是清靜無塵的山水和萬物皆空、明心見性的領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跟孩子一起睡會降低孩子患“嬰兒猝死綜合症”的風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