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猴聰明故事會

    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的講話,或者告訴他話哪裡講的不對,指出來以後避免會好一點!雖然是個耐心活,但時間久了,相信會越來越好!

    如果因為講錯了就不讓講,以後肯定越來越內向自卑,不敢在眾人勉強講話,溝通能力真的很重要,一定不能差,不然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呢?所以還是要好好引導~

  • 2 # 方法論探索者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爸爸的教育方式絕對錯了。孩子越不會說話。越要堅決練習。尤其是大庭廣眾。練習說話。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 3 # 李老師的學霸課堂

    “職場,或者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因為在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影響力。影響力怎麼構成?有兩個能力:第一是寫作,第二是演講”~羅振宇

    這位父親教導孩子的方式,體現了他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斯坦福教授卡羅爾.德韋克透過數年的研究,在她的《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了:固定型和成長型2種思維模式,並且分析了兩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而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認為:人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後天經驗不斷進步的。

    “暫時說不好”並不等於“以後你也說不好”,對孩子的學習能力判了“死刑”,其實是扼殺了他接下來努力的可能性。

    孩子的思維模式首先受的就是父母的影響,一念之間,效果卻是天差萬別。

    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並不是一時的失敗能定義的。

    教育的目的在於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人,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敢於面對問題,不斷吸取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找藉口和託詞。

    為人父母可以不對孩子有過高的期許,不對結果有要求,但不能不對孩子強調努力的重要性!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教在家庭,因此必須打造成長型家庭教育環境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 4 # 成長的柚子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分為傾聽和訴說兩種。

    當一名父親對孩子說,不會說話就少說話,甚至不要說話。我寧願相信這位父親是在情緒不穩定時衝動說的氣話,因為這樣不僅阻斷了孩子的訴說之路,也讓自己失去了傾聽孩子說的機會,長此以往,如果孩子真的按照這位父親所說的做,從小處說,他在父親面前不再說話,兩人會成為比陌生人還尷尬的無交流關係。而這種無交流,等到孩子青春叛逆期,就會格外明顯。到那時,父親再說,孩子怎麼什麼都不跟我們說,已經不太來得及了。

    往大了說,孩子可能會不再敢向任何人訴說,內向還是其次的,會真的形成自卑人格。

    當然了也許這位父親信奉中國一句古話“沉默是金”。可沉默是金,不等同於不說話,形式上是沉默,實際是深層次的思考。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說。

    父親說孩子“不會說話”,什麼是“不會說話”。恐怕是孩子說的話沒有關注到場合人物,所謂“犯了錯”。如果人一旦說錯了就再也不說,那就相當於一棍子打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本身就是在犯錯中成長。與其讓孩子閉嘴,不要說話,還不如做個不偷懶的父親,好好告訴他該怎麼說,該說什麼。

    是時候,讓孩子閉嘴不說話的懶父親,自己再也不要說這種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遊戲適合打電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