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依舊言殤
-
2 # 第四橋文史
地理大發現、大航海的時代放大了逐利求富的人性慾望。
從大航海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五百年間戰爭不斷。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這些一個個海上霸主,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本、廉價勞動力以及市場,到處點燃戰火,搶奪成性。
然而,夠吃夠穿並不能滿足人的私慾,得到了一點好處,就想再撈一點,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些連續不斷的戰爭見證著人類的貪婪,也側面反映了人類對富足生活的極度渴望。
與其說15世紀是地理大發現、大航海的時代,不如說是逐利求富的人性的擴張時代。
以二戰為例。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波蘭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德軍佔領。半個月以後,前蘇聯挺進波蘭,與德國簽訂了協議,明確了雙方在波蘭的佔領區域。1940年4月,德國侵入丹麥;接著,又佔領了挪威;5月,荷蘭軍隊向德軍投降;6月,法國政府宣佈放棄首都巴黎。1940年7月,德國軍隊開始了對英國的全面進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攻打下英國。
至此,德國軍隊的慾望無限膨脹,就像當初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一般,他們不僅僅想要整個西歐,還想要整個歐洲,繼而佔領全世界。
歐亞大陸的另一側上空,徘徊的同樣是不斷膨脹的慾望。
1937年,日本法西斯發動“七七事變”,使中國正式進入全面抗戰的時期。除了中國,二戰期間日本軍隊還侵略了越南、汶萊、高棉、寮國、緬甸、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日本人心中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應該遠遠不止於此——日本人做的是春秋大夢!
慾望盡頭是深淵。
法西斯在大陸的東西兩端開始了因量變發生質變的時間:德國碰上前蘇聯的時候,日本則是撞上美華人的時候。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周易·繫辭下》有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說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礙,事物才能不斷髮展。對於國家而言,窮困之時,
“變”是怎麼個變法,是改革,是革命,還是對外戰爭,那就要慎重選擇了。
追根溯源,制止戰爭的治本措施就是專心發展經濟、破解兩極分化!
經濟發展,就業充分,社會公平,人心安定,天下定矣。
回覆列表
貿易史著作,能夠大體梳理重商主義之後的歷史。不過,這本書的不足也是如此,過分強調了各個國家崛起的必然性,對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共存的特性描述不夠。或許,我覺得,應該說有的國家後來居上,而非A代替B,B行將衰亡。而且,美國的崛起也絕非朝夕之力,而且,美國也是擺脫了歐洲的陰影才成為了大國。我覺得與其誇誇其談說美國在擺脫歐洲尤其是英國之後如何如何發展迅猛,不如探究美國如何擺脫了被殖民被壓迫。同樣的,沙俄和日本作為後期的東方資本主義國家,同樣值得探究。哪怕是之前,一個鬱金香泡沫其實不能說明什麼,鬱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結合起來才能說明經貿和金融關係以及監管的必要性。僅僅流水賬的敘述意義有限,而背後的故事,或許才值得當今人們細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