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興安雜談

    談一談自己的看法,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先說說啥是“圍魏救趙”?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說白了就是攻敵必救,使敵人不得不回師救援。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袁崇煥如果用這一計,有沒有可能解開京師之圍呢?我認為沒有可能。我們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相信分析後,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一、袁崇煥的戰術思想決定的。袁崇煥對清軍作戰的中心思想是“主守後戰”,即依靠堅城大炮,打防守反擊,進攻非他所長。他在寧遠一直是這麼幹的,他這次在北京也打算這麼幹。因為袁崇煥沒有進攻或野戰必勝的把握。

    二、明軍的整體實力所決定的。當時的清軍戰鬥力非常強,比明軍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特別是騎兵作戰,清軍更是得心應手。在野戰中,明軍只有關寧鐵騎能和清軍正面“硬剛”,還沒有必勝的把握,而關寧鐵騎總人數僅有萬人左右,難以左右大局。

    三、當時的戰略形勢所決定的。當時明朝都城被困,防守力量不足,而且最要命的是皇帝被圍在城裡,此為明軍必救。即使此刻明軍圍攻瀋陽,裡面既沒有清軍首腦,也沒有重要戰略目標,圍攻何用?圍魏救趙必須滿足的條件是“攻敵必救”,沒有這個條件,就沒得搞頭了。

    四、清朝是漁獵民族,原本他們手裡沒有像樣的大城市,也不依賴於城市,丟就丟了,反正糧食物品都靠搶,無所謂後方前方。所以,圍魏救趙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影響,丟了以後再搶回來就是了,有生力量保持完好,反攻不成問題。

    五、還有重要的一點,這裡是北京,這裡有皇帝,政治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所以必須救,玩命救。

    綜上所述,袁崇煥當時並不具備圍魏救趙的條件,救援京城是他唯一的選擇。

  • 2 # 有得觀史

    “圍魏救趙”的前提是攻其必救,袁崇煥採取“圍魏救趙”策略,不到北京勤王,而進攻大清的都城瀋陽,皇太極會回頭救瀋陽嗎?不會。

    皇太極親自率領十萬清兵,繞道蒙古,越過燕山,從喜峰口入關,直逼北京,戰略意圖很明顯。十萬八旗兵基本是清軍的全部兵力,皇太極御駕親征,就是要一舉拿下北京城。北京是大明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崇禎皇帝在這裡,一旦遇到威脅,這裡是必救之地。崇禎不考慮別人,也要考慮自己的安危,他必然會下令勤王,袁崇煥接到勤王命令,能抗旨不遵嗎?顯然不可能。

    崇禎不是軍事家,即便袁崇煥上書崇禎,請求採取“圍魏救趙”的方法,崇禎也不會答應,朝中大臣也不會答應。皇帝有危險你不去救,那樣袁崇煥會以抗旨不遵,被崇禎殺掉。

    再說,袁崇煥採取“圍魏救趙”策略,去攻打瀋陽,大清的最高領導皇太極不在,對遊牧民族來說,一座城池的得失並沒有那麼重要,丟了可以再奪回來。袁崇煥攻打瀋陽,皇太極根本不會回師救援。

    關寧鐵騎和八旗兵戰鬥力還有一拼,其他大明官軍根本不是八旗兵的對手,袁崇煥“圍魏救趙”,不到北京勤王,皇太極很有可能攻克北京,大明就提前就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鏡頭怎麼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