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戰國策。區域性的,史記。聊齋志異,我認為是中國人就得看,好看極了。圍城,不說了,享譽全球。梁實秋的散文集。京華煙雲,林語堂的傳世之作,4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啼笑因緣。城南舊事,林海音獨步文壇30年不衰的文學經典。張愛玲。我覺得她的東西都值得看,我自己最喜歡的三篇:《傾城之戀》 《金瑣記》 《霸王別姬》。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有趣的緊,一定得看。
回覆列表
-
1 # 孫志超說
大多數人從小就接受閱讀教育,其實,真正會閱讀的少之又少。即使喜好閱讀的人,也未必能夠真正的閱讀。
閱讀有兩種方式。其一為閱讀已知事物(如新聞),可以不加思索,單純過目。這種方式我姑且稱之為“表閱讀”,幾乎人人都會。其二為閱讀全新未知的文章內容。比如這句話:“語言與其表達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此文對中學生而言似懂非懂——雖然每個字都懂,但整體意思卻無法理解,必須進一步去思索才能體會。它說的是:語言就是語言,與事物之間沒有絕對關係。
與表閱讀相對的,我將這種閱讀未知事物稱為“裡閱讀”。
現在的學校教育都是教導表閱讀的方法,即“識字(literacy)”教育。幾乎沒人不會表閱讀,縱觀全世界亦是如此。因此人們將表閱讀視為“閱讀能力”,認為所有人理應學會閱讀。即便是大學畢業者,往往也只會表閱讀,對裡閱讀則是一知半解。
當然,如果僅以表閱讀的方式,可能連報紙都會看不懂。因為報紙隱藏著很多讀者未知的資訊。然而大多數人都是視而不見,只閱讀既知的部分,卻認為自己已經全懂。
表閱讀與裡閱讀是完全不同的閱讀方式,即便對錶閱讀極為熟練,都無法自然學會里閱讀。學校的教育都從學習表閱讀開始,讓兒童從已知的領域開始閱讀。
其實文學作品也可以作為裡閱讀的敲門磚。小說和故事乍看之下,並不陌生,其實卻隱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事物。或許過去的人深知表閱讀之後才教導裡閱讀是無濟於事的,所以乾脆從裡閱讀開始教起——小時候的背誦就是一個例子。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將這句話傳授給五、六歲的兒童,現在的人一定認為小孩不可能理解,死記硬背不可思議。孩子們的確不可能明白其意,古人也在明知他們不懂的原則之下,才更要讓兒童閱讀《論語》等古典。如此一來,他們不得不以裡閱讀的方式去理解古典書籍。
而成年人往往自以為有相當的閱讀能力,在工作上也不曾因閱讀能力不足而煩惱。即便閱讀,大多也是以網路段子、網路文學或者雞湯文等能以表閱讀進行的內容為主,並稱之為“有趣的閱讀”。
想要讀一些陌生領域書的人並不太多;有些人覺得人生旅途中的困頓挫折,便是一本人生之書,並時常藉口自己太忙碌了,根本無法撥出時間讀書。而能夠獨立思考的上班族,也常常都是靠著實際的工作來磨練提升自己。
然而,應該閱讀何種書籍?聰明人早已看出——“光是有趣、淺顯是不夠的。”重讀年輕時不甚理解的書籍,嘗試裡閱讀,才是個好主意。
我年輕時讀蒙田的隨筆集,覺得索然無味,因而半途而廢。之後遇到不如意,深感世間無常,再次打開蒙田的書籍用心閱讀,卻有了前所未有的感動。不懂的地方,憑自己的思考也能得到滿意的答案。
假如大家都能確立獨一無二的裡閱讀,願意多看陌生領域的書,不怕費腦子,不怕看不懂,想必會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