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望的地方1
-
2 # 北京不向北2020
避免兩線作戰。在夷陵之戰時,東吳最害怕的不是劉備的進攻,而且曹魏的趁火打劫。
東吳國力軍力有限,能夠面對蜀國進攻,東吳雖然不懼,但是曹魏趁機伐吳就是東吳所不能承受的。所以孫權的果斷投靠,實際上起到了把曹魏參戰的時間,延長到夷陵之戰以後得目的,這就夠了。
-
3 # 那就投降輸一半
希望和魏緩解關係,因為他剛剛拿下劉備在荊州的地盤並殺了關羽,劉備準備打吳(夷陵之戰)孫權抵擋不住兩面夾攻的壓力,只能先向曹丕稱臣示好。
-
4 # 活著就要遠行
保國策略,也就是緩兵之計!告誡曹丕孫權不是甘居人下的領袖!要加以防範!
歷史上這一點,吳越地區,勾踐做的最成功,可惜孫權不是勾踐,曹丕也不是夫差!
你可能讀過,赤壁懷古中"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詞句。說明孫權是重孝道又兼具雄才大略的人物!
其實,三國鼎立,曹劉孫三家,誰都有大志!一統的野心都是有的!
只是曹魏到曹丕時期,特別司馬氏輔政以後,更加強盛。而蜀漢和孫吳的子孫後代也多有不濟,國家人才儲備和接替方面也不如曹魏!
-
5 # 老胡家先生
這一段的背景是劉備興兵伐吳,吳國派趙諮出使魏國,魏文帝曹丕問:“吳王乃何如主也?”,趙諮答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吳侯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所以這個略並不是特指什麼略,而是孫權有謀略之才,當然如果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個略指的是聯合曹魏抗擊蜀漢政權,或者說即使不能,也要讓曹魏按兵不動。
關羽北伐襄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逼的當時曹操都要遷都。
後來曹魏和東吳達成協議,呂蒙白衣渡江襲擊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殺。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年號"黃初"。
而魏國大臣劉曄主張:趁蜀漢伐吳之計,吳國的戰略注意力都放在抵擋蜀國方面;派大軍渡江滅吳,吳亡,則蜀不能獨處耶!如果魏國能佔領大半個吳國,蜀國也不在話下!
趙諮答:吳王乃聰明果敢,睿智豁達,江東已歷三世,重用張昭主內務,周瑜外主軍事,知人善任,是為聰明;赤壁大戰聯劉破曹,呂蒙白衣渡江襲殺關羽,是為果敢;向魏國稱臣,是為睿智豁達!
最終魏國沒有采用劉曄的建議:聯蜀滅吳!
何為謀略,趙諮沒有說出來的就是吳國的謀略:在夷陵之戰,戰後蜀國精銳盡失,劉備也在白帝城去世。使得蜀國成為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三國鼎立的形勢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