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阿Q

    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最為讓人有講述故事慾望的一段時期,在這個雄兵武略、驚天將才同時出現的時代,無數精彩的故事與事蹟被孕育出來。其中諸葛亮、孫權、劉備、曹操幾人之間的陰謀陽謀、明槍暗箭一直都被作為無數人的閒時談資,並且持續時間頗為長久。

    如果要給三國給一個定義的話,小編個人認為那是一個以軍事戰爭為主的時代,中國在用兵計謀上也有很大的成就,其中以孫子兵法為代表,濃縮了古人在戰事領域的所有研究成果,其中很多謀略直到現在也同樣在戰場上適用,當然,三國時期運用的也很多。三國時期的很多將領的人生介紹中,一般都會有這麼一句:熟讀兵法,實踐經驗豐富。所以在以這些將領為主的三國時代,許多場戰役到現在為止還被奉為經典。被現世的人研究學習。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劉備隊伍裡必不可少的、佔有十分重要地位的軍師。假如三國沒有諸葛亮,它的精彩程度則會少掉許多,假如劉備沒有諸葛亮,恐怕後期的蜀漢政權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國土。所以,諸葛亮在戰場上的地位是顯然可見的,但在一場戰爭中,諸葛亮卻並沒有隨軍出發,反而是留守後方。這場戰爭是一場劉備攻佔孫吳政權得一場十分重要的戰役。然而在這麼關鍵的戰役裡面,諸葛亮卻並沒有隨軍出行,這個事情還是令人十分意外的,那麼是發生了什麼使得諸葛亮沒有隨軍出行的?

    看過三國相關書籍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直對曹操的政權十分警惕,他清楚的知道。僅憑蜀漢政權的力量,是完全無法和曹魏政權相抗衡的。所以,在軍事戰爭方面他一直渴望和孫吳政權相聯合一起來抵制曹操的軍隊,而且他也為這方面做了很多事情。為了能和孫權合作,他一直奔波在連吳前線。但是現在,劉備卻要出軍去攻打孫權,諸葛亮處境自然會變得十分尷尬與被動。諸葛亮終究只是一個謀臣,他沒辦法去改變劉備的想法,所以只能留守後方了。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蜀漢軍隊,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傑出的人才,諸葛亮雖然對於攻吳比較牴觸,但也不至於真的看著蜀漢崩潰而不管。所以,當時劉備伐吳的軍備陣容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也許諸葛亮早已想過,就算這場仗打失敗了也不會影響蜀漢根基,所以對於急於擴大地盤的劉備他也懶得管了,任由劉備自己發揮。

    還有一個疑點就是,諸葛亮身為軍中謀臣,他對伐吳戰爭的反對意見劉備為什麼沒有采取呢?平常總會有人不認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認為他不擅長行軍打仗,那麼這個看法最早是從哪裡來呢?我認為主要就是來自劉備,也正是因為如此,在軍事作戰方面,劉備對諸葛亮並不是言聽計從,相反,他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超過諸葛亮,所以,在伐吳戰爭裡他帶了一點一意孤行的感覺。再加上諸葛亮當時並沒有極力阻勸他,劉備也就直接揮軍伐吳了。

    總得來說,諸葛亮不去伐吳前線主要是因為這跟他內心一直的主張相違背,而且他留守後方,萬一以後需要聯合孫權,好歹面子上還過得去,不至於連商談的空間都沒有,另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恐怕也看出當時劉備對他有點不耐,為了避免引起劉備的牴觸,他也就放任自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閩南語好不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