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繁華偉偉
-
2 # 藍柚子
臊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傳統麵食,從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而岐山臊子面更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岐山臊子面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
臊子面吃起來一定要“酸辣香”,才能符合關中人豪爽的性格,臊子面的配料和湯是整個面的精髓所在,怎麼做臊子肉、放多少辣子,添多少湯,都有講究。
岐山人做酸湯有兩個秘密武器——醋、油潑辣子。所以一口好的岐山臊子面是一定是少不了正宗的油潑辣子。
-
3 # 啊浪哥哥
給大家介紹下臊子面為何要放辣椒和臊子面得歷史!
關中的臊子面最初不分地方,因為走北向南,走東往西,關中人都做臊子面,往西用的碗大,往東舀的面稠,最有名的是岐山臊子面
據歷史記載,臊子面發祥地是周朝,由周人發明。而考古獲悉,周原遺址就在現在的岐山扶風交界地方。岐山與扶風連畔種地,古時是一個縣,因此說臊子面同根同源,可以說“一母所生”,最早做法基本一樣。隨著歷史的延續,岐山和扶風這兩個一塊兒從遠古走來的兄弟,後來在臊子面做法上出現不同,才有了岐山臊子面和扶風臊子面之分。
岐山臊子面最。據考證,明末清初,辣子才傳入陝西。這就充分說明,400年前,岐山臊子是沒有辣子的。清朝康熙年以後,紅紅的辣子從西域飄來,掉進岐山臊子面鍋裡,飄起紅紅的油花,岐山人吃了後感覺不錯,不願丟手,就留下了這紅辣尤物。經過一輩又一輩人前赴後繼,不斷加工開發,打磨成現在這個模樣。
關鍵在油潑辣子和酸湯以及肉臊子。鑑於肉臊子比較難做(溫火翻燉三個小時以上,鄉飄全村)在此略過。變通下說說味道類似的素臊子面(辣子面)的做法。
油潑辣子,最好選用秦椒,中細,菜子油(豆油腥)。一個草果,五勺辣椒粉,半勺五香粉,一勺白芝麻。菜子油七成熱即可(再熱辣椒就燒黑了),倒一半油到辣椒粉,攪動讓油浸到全部辣椒粉,剩下熱油再倒進去激發香味。
酸湯。油熱後把生薑沫倒進去,緊接著兩三勺鹽(根據需要調製的酸湯的量定),少許十三香,再接著二勺(根據實際情況)醋沿鍋邊旋進去,那個很香的酸味馬上會被油激發出來。醋最好是岐山醋,最次也要是糧食純釀的。接著把開水按需倒進去燒滾,加一小勺白糖,味精雞精根據個人口味適量,鹽醋再根據具體情況微調,湯滾一會關火。這樣酸湯基本好了,酸湯水餃的酸湯也是這樣的。
配菜很重要,正宗臊子面講究五種顏色至少,黑木耳,白豆腐,黃雞蛋皮,黃花菜,綠漂菜(韭菜或蒜苗),紅辣椒油等等。根據時令,選擇蒜薹,豆角,土豆,紅蘿蔔,一種或幾種切丁,和豆腐丁,木耳炒熟備用。韭菜或蒜苗切6*6mm的小片備用,電餅鐺做一張雞蛋皮切小菱形備用。
細麵條煮好後撈少許(五六口吃完)放碗裡,半勺炒好的配菜,一勺做好的酸湯,一定要面少湯寬才夠味,加兩小勺辣椒油(根據口味適量)最後上面撒上雞蛋皮和漂菜。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