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秋帶你看世界

    “人,除了物質上的滿足之外,還要有一種精神上的需求”。

    美學的概念是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於1750年首次提出的。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複雜的。

    何為美?是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

    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美必須在審美關係當中才能存在,離不開審美主體,又依賴於客體。

    當下,美學熱再度襲來,人們追求內在真、善、美的同時,也注重著外在美感的表達,包括人、物、環境的美感表達。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美感的表達,既而考驗著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審美力,個人修養和個人品味以及我們自身形象的美感傳達。 我們該如何表達美?

    就人們的穿著而言,不同的美是由不同的色、形、質元素之間的相互碰撞所呈現,它們構成了美的形式,那麼,哪種美是適合我們自己的?它們有怎樣的規律可循?

    人和物、環境之間在美感上如何相得益彰?那就需要有科學的美的方法論了。

    人(女性、男性)的整體美涉及到人與服飾色彩的關係問題;

    人與服飾風格的關係問題;

    人的身份與服飾和風格的關係問題;

    人與場合服飾關係的問題;

    人的身材與服飾之間的揚長避短問題;

    人與妝髮色彩和風格的關係問題等等。總之,美學是門專業學科!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有著自己的膚色和相貌特徵以及身材特徵,有自己的年齡、職業、身份及喜好等,平日要見不同的人,出入不同的場所,居住在自己的家園。這些因素都離不開色、形、質的表達。

    色、形、質的組成萬千變化形成不同的風格,透過更多的方法構成美的形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們在選擇購買服飾品或其他物品時,就要考慮什麼風格的適合自己,而不是隻按自己的喜好或性格去選擇,因為我們內心喜歡的未必是適合我們外表特徵的。

    您可能會說“舒服“就好,但是自己舒服的同時也要讓他人看到自己時也同樣舒服才是。因為一個人脫離了世界就不存在了。

    《美的回報:為什麼漂亮的人更成功》的作者,德克薩斯大學經濟學家丹尼爾·海莫默什(Daniel Hamermesh)博士的研究發現:相對於外表平庸的人,外表有魅力的人士更容易征服面試官和客戶,求職和晉升速度更快,銷售業績更好,薪酬更高。

    《孔子集語,勸學》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

    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不斷學習是俢內,打扮裝飾是修外,內外兼修二者都重要。

    外表的魅力不僅僅指的是外表,而是我們的衣妝、舉止、修養、審美、品味等整體形象。因此好的形象不僅僅美麗,更是一種氣質、品味,是對外界的一種尊重。

    只有自己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在社交頻繁的社會里,修飾外表和內心同樣對事業及家庭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商品過剩和同質化的時代,消費者不再滿足於產品功能上的需求,更追求具有時尚美學的產品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小與令狐沖一起長大的嶽靈珊,為何會懷疑令狐沖偷辟邪劍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