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崔劍吉他
-
2 # 崔劍吉他
我想至少我周圍的大多數人,飲食對於他們的困惑來源於對生理學知識的無意漠視。在早些時候知乎日報裡就討論過很多食物背後那些成分表的含義,但是大多數人是不關注的,這樣的飲食環境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讓一個技術問題在成為技術問題之前首先成為了一個毅力問題或者觀念問題,在我每次和他們探討卡路里和其他成分時他們常見的回覆是:你減肥我又不減肥。
這並非是一個吃的胖吃不胖的問題。
舉一個希望自己可以瘦一點的妹子的常見三餐:早晨吃包子,油條,豆漿(可能還加了過量的糖),雞蛋灌餅之類的,然後是中午沒有蔬菜的主食,晚上為了減肥吃個蘋果,玉米。
這樣的三餐大概有什麼問題:早晨油脂,膽固醇超標,你可能吃飽了但是碳水可能不夠,碳水不夠就會易於疲勞,早晨沒精神;中午沒蔬菜的主食導致維生素,礦物質缺乏同時還可能繼續伴隨著油脂和脂肪超標,長期下來身體機能下降;晚上蘋果玉米,碳水不足,容易餓,不能集中精神。
而且脂肪作為能源物質無論運動與否它都是在代謝產生能量,而糖分是脂肪代謝的催化劑,碳水不足還直接影響脂肪代謝功能。然後不明顯的效果和對怎麼吃都不胖的人的羨慕把自己的飲食過程變的異常痛苦,控制一段時間後再去吃頓大餐,你覺得不能辜負美食,但是你節食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在吃什麼就是為了趕緊吃下去,你吃大餐同樣不知道在吃什麼,因為那是你在對你痛苦的控制做安慰。然後你還不甘心去了健身房,然後各種誤區讓運動又成了一個痛苦的目標達成過程,最後的最後你既辜負了美食也辜負了身材。掉進了一個雙重痛苦的惡性迴圈中無法自拔。
那麼一個正確的飲食觀念首先是你要知道你在吃什麼,你為什麼吃它,知道為什麼吃它之後在吃東西的時候就好好吃它。任何習慣一旦它是痛苦的,很少有人能堅持,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讓這個過程不痛苦,但是必須要提出的一點是,在長期固有的觀念下,把這個問題變成技術問題的確實需要一定毅力基礎做支撐的。
一旦確定了食物成分,你在吃它們的時候就好好吃——碳水是優質能源,嗯,不能少;脂肪今天夠了,恩,不能吃;蛋白質還差點,恩,再補補;微量元素充足,恩,很滿意。
這樣的飲食過程我覺得才是一個健康管理的過程,不痛苦也不用被怎麼吃都不胖的妹子們嘲諷,因為瘦不代表身體健康。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說如何發現運動的魅力,運動前後應該額外補充點什麼,以此來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健康也好,身材也罷,應該也就與之同來了。
後來一段時間:
逐漸開始在找一種叫做本體感受的東西,什麼是本體感受呢就是在一個合適比例的飲食結構下你的身體感覺是最舒服的(訓練的時候舒服,不訓練的時候也舒服),一旦哪天你打破了這個結構,訓練的時候就容易累或者運動表現不好,不訓練的時候胃不舒服或者大便不通暢。
我每天的飲食原則大概是:水果蔬菜佔50%,50%主食+脂肪+蛋白質構成。練的時候主食少一點,不練的時候主食多一點,蛋白質天天都差不多。把握好這個原則,我基本不再像之前那麼關注結構和各種忌口,基本上各種肉類都吃,見什麼吃什麼,剩下的交給身體。
碳水與蛋白共舞,水果和蔬菜齊鳴,本體感當道,無知意識離場,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回覆列表
我想至少我周圍的大多數人,飲食對於他們的困惑來源於對生理學知識的無意漠視。在早些時候知乎日報裡就討論過很多食物背後那些成分表的含義,但是大多數人是不關注的,這樣的飲食環境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讓一個技術問題在成為技術問題之前首先成為了一個毅力問題或者觀念問題,在我每次和他們探討卡路里和其他成分時他們常見的回覆是:你減肥我又不減肥。
這並非是一個吃的胖吃不胖的問題。
舉一個希望自己可以瘦一點的妹子的常見三餐:早晨吃包子,油條,豆漿(可能還加了過量的糖),雞蛋灌餅之類的,然後是中午沒有蔬菜的主食,晚上為了減肥吃個蘋果,玉米。
這樣的三餐大概有什麼問題:早晨油脂,膽固醇超標,你可能吃飽了但是碳水可能不夠,碳水不夠就會易於疲勞,早晨沒精神;中午沒蔬菜的主食導致維生素,礦物質缺乏同時還可能繼續伴隨著油脂和脂肪超標,長期下來身體機能下降;晚上蘋果玉米,碳水不足,容易餓,不能集中精神。
而且脂肪作為能源物質無論運動與否它都是在代謝產生能量,而糖分是脂肪代謝的催化劑,碳水不足還直接影響脂肪代謝功能。然後不明顯的效果和對怎麼吃都不胖的人的羨慕把自己的飲食過程變的異常痛苦,控制一段時間後再去吃頓大餐,你覺得不能辜負美食,但是你節食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在吃什麼就是為了趕緊吃下去,你吃大餐同樣不知道在吃什麼,因為那是你在對你痛苦的控制做安慰。然後你還不甘心去了健身房,然後各種誤區讓運動又成了一個痛苦的目標達成過程,最後的最後你既辜負了美食也辜負了身材。掉進了一個雙重痛苦的惡性迴圈中無法自拔。
那麼一個正確的飲食觀念首先是你要知道你在吃什麼,你為什麼吃它,知道為什麼吃它之後在吃東西的時候就好好吃它。任何習慣一旦它是痛苦的,很少有人能堅持,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讓這個過程不痛苦,但是必須要提出的一點是,在長期固有的觀念下,把這個問題變成技術問題的確實需要一定毅力基礎做支撐的。
一旦確定了食物成分,你在吃它們的時候就好好吃——碳水是優質能源,嗯,不能少;脂肪今天夠了,恩,不能吃;蛋白質還差點,恩,再補補;微量元素充足,恩,很滿意。
這樣的飲食過程我覺得才是一個健康管理的過程,不痛苦也不用被怎麼吃都不胖的妹子們嘲諷,因為瘦不代表身體健康。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說如何發現運動的魅力,運動前後應該額外補充點什麼,以此來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健康也好,身材也罷,應該也就與之同來了。
後來一段時間:
逐漸開始在找一種叫做本體感受的東西,什麼是本體感受呢就是在一個合適比例的飲食結構下你的身體感覺是最舒服的(訓練的時候舒服,不訓練的時候也舒服),一旦哪天你打破了這個結構,訓練的時候就容易累或者運動表現不好,不訓練的時候胃不舒服或者大便不通暢。
我每天的飲食原則大概是:水果蔬菜佔50%,50%主食+脂肪+蛋白質構成。練的時候主食少一點,不練的時候主食多一點,蛋白質天天都差不多。把握好這個原則,我基本不再像之前那麼關注結構和各種忌口,基本上各種肉類都吃,見什麼吃什麼,剩下的交給身體。
碳水與蛋白共舞,水果和蔬菜齊鳴,本體感當道,無知意識離場,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