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魷魚1012

    他們年輕的時候不敢帶,那個年代還沒那麼開放,現在歲數大了,想追求一下時尚,穿潮流服飾身材已經不允許了,只能帶墨鏡了

  • 2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眼鏡在我們有著非常久遠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到明朝開始,開始稱之為“眼鏡”。

    墨鏡也是一種眼鏡,不僅可以用來耍酷,更可以利用它的遮光性使你從表面上來看可以直視一切。同時它還是一種能夠阻擋太Sunny線的眼鏡。 墨鏡又叫太陽鏡,它是在強光下保護眼睛的“勞保”用品。戴這種鏡片可以阻擋紫外線和紅外線,同時外界環境的顏色並不改變,只有光線強度改變,好像陰天一樣,有涼爽舒適的感覺。

    據說中國最早出現墨鏡的時間是五百多年前的明朝,由當時的傳教士帶入,當然,當時的墨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眼鏡,實際上是一塊金屬或竹片上面劃出兩條細縫。可信的是現代太陽鏡是歐洲人的發明。

    20世紀初,專供駕駛用的風鏡便成為富有和時髦的象徵了。風鏡主要是用玻璃製成,但價格極為昂貴。20世紀30年代德華人和美華人相繼發明了聚苯乙烯塑膠,其透明度與玻璃相當,而且更堅固。但是由於當時聚苯乙烯產量很低,所以價格昂貴,能夠戴上這種風鏡,是絕對是頂級奢侈的象徵。

    近代中國逐步與世界接軌,墨鏡座位一種更多用於裝飾功能的飾物開始進入華人民的視野,民國時期也有很多公眾人物開始在公眾場合佩戴墨鏡,如學者中的胡適、蔡元培,政治家中的宋子文、孔祥熙及將軍中的何應欽、桂永清等人物,也包括很多先進知識青年等。但墨鏡對於當時的大部分老百姓來講,還是屬於有礙形象、難於接受的範疇,當然,經濟也是一方面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一直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周邊國際局勢相對緊張,人民長期處於為生存要奮鬥的階段。同時,國內不斷處於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狀態,墨鏡作為一種資產階級使用的飾品,一般普通老百姓是不敢留著,更別說當眾戴墨鏡。

    改革開放後,隨著與世界的不斷接軌,政治形勢及國內外環境的不斷改善,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溫飽問題徹底解決後,人們開始追蹤時尚與潮流。但最先開始佩戴墨鏡者多為追趕潮流的年輕人,這裡面不乏有很大一部分被當時稱之為“二流子”的年輕人,導致當時有很多人認為:佩戴墨鏡的是小混混(老一輩親口所說)。

    這樣的觀念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也慢慢消逝。而這二十幾年的時間,也導致曾經的年輕人,變為現在的大爺大媽,曾經在他們內心渴望、確因為經濟、觀念、面子等現實原因無法接受的飾物,變為社會普遍都有、人人司空見慣的東西的時候。同時,墨鏡在特別環境下對眼睛的保護左右,使得一些大爺大媽們將墨鏡這樣一種時尚的東西時時帶在身上,在拍照的時候尤其喜歡戴上。

    當然,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經濟發展了,收入提升了,生活富足了,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當人們解決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以後,即追求更高的需求,如社交、尊重等更高層面的需求,墨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渤海國滅亡之後,文明倒退回原始社會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