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年茶事
-
2 # 壹半圓
2500年前孔子的倫理觀點,不能被今天的“功利主義”斷章取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時候是典型的農耕時代,如果“兒女遠遊”,年邁的父母必然難以維持生計。那個時代沒有汽車高鐵飛機,沒有手機微信和影片電話,也沒有支付寶轉賬和電商。“兒女遠遊”,也必然是一件蘊含兇險和令父母牽腸掛肚的事。
這一點,我認為孔子老人家的觀點是靈活的。他首先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結合今天時代的解讀:“父母在世,要知道感恩,多陪伴,多盡責,多盡孝” ,這是些“大是大非”。
孔子又說:“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結合今天時代的解讀:兒女要知道自己熱愛什麼,擅長做什麼,有夢想就要堅定追求。即便不能常常在父母身邊,至少要讓父母知道你正在做的事情;就算兒女暫時身處逆境,只要是走正道,父母的牽掛和慈愛,也會因為知情,而有了安放的地方。這種情況下,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就是“小事小非”。
-
3 # 杉凱經
首先這句話來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但是看在什麼情況下講,從三個方面談及:一、1-24歲,這個時期你還在求學,甚至學業未完成,這個時期顯然用不到這個這句話,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各成長階段有階段的事情做。二、25-40歲,假如你處在這個年齡,我建議出去看看,給自己一個機會,學習瞭解世界,有人從書中就能開闊視野,有人出去走走看就能,有些人就要去感受生活;不畏將來,拼搏生活。三、41- ,這個年齡段就安心和父母在一起,陪伴是長久的告白一樣,將時間放到家庭來。“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是大家都希望的。古話說的好: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可又有常言道:薑還是老的辣。老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可老話又說:縱虎歸山,後患無窮。所以說萬事沒有絕對。權看自己把握,你過什麼樣的人生就是什麼樣的生活。選擇沒有錯,哪有錯?都是人在作怪罷了。
回覆列表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對的。父母對孩子的牽掛是作為兒女的幸福。 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子女遠行,等到子女書信到父母手上時,可能時間很久了,父母每天都在牽掛著孩子到哪了?在那面怎麼樣呢?直到收到報平安的書信之後,一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正是因為資訊不發達,以前的子女確實外行的比較少。 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交通和通訊太發達了,隔著千山萬水,父母就可以和子女影片通話了。再遠的地方也能做到朝發夕至了,所以才有了盛大的春運潮了。不過父母對子女的牽掛還是沒有變,哪怕交通和通訊再發達。 自己十幾年來都是出門在外,離家真是千山萬水,每年春節後,父母不但裝了一車的土特產,還一再的叮囑,路上注意安全,到了一定要電話報平安。其實每一次出遠門,自己每走一步都對父母充滿了牽掛,自己一年一歲,父母也是一年一歲啊! 通訊發達了,一直保持習慣,每週必須都要打電話回家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