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重樓明月

    中華文明五千年,民以食為天,吃是最基本的需求。24節氣,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都離不開吃。雖有地域之廣,東西南北之差,但衍生的八大菜系還是離不開吃。

    華人好吃會吃。一提起東方飲食,西方人也肅然起敬。一碗普通的麵粉,就可以做出麵條、饅頭、麵包、糊湯、餃子、混沌、包子等等來。 而麵條又可以分為扯麵、削筋、麻什、拉麵等等來。

    吃與個人情懷緊密相連。 吃在古聖那裡,起初可能只滿足一種食慾、口福,這從祖先造這個字的結構就不難看出來,你看那“吃”字,一個“口”字加一個“乞”字,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吃與民族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中秋節的月餅象徵意義可能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它代表了人們的一種思親之情,中秋佳節倍思親。大年初一吃餃子,代表了團圓。

  • 2 # 天生笑臉兒

    為什麼說吃是一種文化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天的概念是廣闊無際,無所不包容,“食”就如天一般,涵蓋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起初誕生有別於動物的智慧,就是從吃烤熟的食物開始的,飲食的變遷史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而存在的。

    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大地上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各地人不同的性格特徵,溫吞的黃酒、精細的小食,正配頭腦精明、講求風度的江南秀士,而醇厚的湯麵,配上華麗的澆頭,是豪邁的關西大漢的心頭好,生長於塞外的北方漢子,雖然不需要再面臨酷寒的威脅,也大多早已放棄了漁獵的生活,但血脈裡搏擊曠野的剽悍卻延續至今,從北方粗獷豪邁的大盤菜式中就可見端倪。

    以史為鑑,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一直屬於農業社會,滿足百姓飲食上的需求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中之重。多少亂世是由吃不飽飯的饑民掀起,而是否能稱得起盛世,則要看政府的官倉中有沒有足夠的糧食。我們如今能在網路上胡侃瞎聊,不也得感謝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

    即使飲食對於人類是如此的重要,但只憑上述這些,飲食還不足以稱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大類。文化的形成是需要概括與提煉的。真正讓飲食成為文化的,首先是廚師們精益求精,發明創造了難以計數的美食,而刀工、火候、調味……一步步對食材的滋味的開發,使美食從製作過程到結果都成為一種藝術。

    而在飲食製作大發展的基礎上,文化名人的品題,使日常的飲食也可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商朝的丞相伊尹,以調和五味來講訴治理天下的道理,以對美食的追求為引子,來談論如何發展經濟,強大國力,為中華飲食文化定下了宏大的基調。

    袁枚等文化領袖兼資深老饕,把風靡時代的飲食和自身格調相融合,一張張食譜、食單,為中華美食記錄下傳承。

    還有那歷史上的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典故,如蘇東坡被貶謫時,苦中作樂,常憶少年時代的三白飯,使白米飯、白蘿蔔、白鹽這種民間的粗茶淡飯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名。還有發明於晚清、以食材豪華而著稱的佛跳牆,也是因為某秀才一句“佛祖棄禪跳牆來”而打響了名頭。甚至還有諸如左宗棠雞等,只不過假借名人之名,卻聲名遠播海外,攜帶者中國的歷史和典故,被端上了洋人的餐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對狗狗比對自己的父母好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