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恩0311

    我覺得這要從當時歷史的內外因素來分析。第一,隋唐之際風雲變幻,隋唐朝廷都獲益於關隴集團的支援,但也受制於該集團。為了擺脫該集團的牽制,而不惜發動戰爭,侵略高句麗。隋唐內部不是鐵板一塊,反對聲音高起,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隋唐朝廷的實力。第二高句麗為了生存,不得不全民一心奮起抵抗,利用當地複雜的地理位置和當時有力的氣候條件,有效打擊隋唐軍隊。

  • 2 # 王小店的小生活

    隋唐兩個朝代是分不開的,在一定程度上唐朝是撿了隋朝的便宜才發展的起來。

    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進攻高句麗了。三次進攻,三次慘敗,無數的漢人在這條路上丟下了自己的生命,甚至高軍利用駭人的屍骨壘了一座金字塔,以示警戒和羞辱。

    為什麼這麼難打,總是失敗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高句麗領土包括中國東北地區的大片領土,其中在遼東丘陵當中圍繞河谷和道路,遍佈山城要塞近200個,同時在鴨綠江對面,北韓北部的群山當中,這樣的要塞群還有另一半……,這很類似中國的四川地區,蜀地有秦嶺、大巴山相隔,所以很容易形成割據政權,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再要說還有天氣原因,隋唐軍隊攻打遼東的有利時機只有二三月到六七月,這短短的四五個月時間。隋朝的兵部尚書段文振評價說:“水潦方降,不可淹遲……如不時定,脫遇秋霖,深為 艱阻,兵糧既竭,強敵在前,靺鞨出後,遲疑不決,非上策也。”中國東北方冀遼之間其雨季在舊曆六七月間,而舊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為寒 凍之時期。故以關中遠距離之武力而欲制服高麗攻取遼東之地,必在凍期已過雨季未臨之短時間獲得全勝而後可。

    最後由於地理險要,所以增加了大軍的後勤壓力,一旦糧草將盡,輕則退軍,重則會導致全軍覆沒。

  • 3 # 知古鑑今

    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隋煬帝調集了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總共一百多萬主戰兵馬,分三路,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時,又因楊玄感造反,無功而返。第三次征伐時,高麗王詐降,也是無功而返。

    隋煬帝三次征伐漢高句麗,最終三次都鎩羽而歸。為何?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隋煬帝在戰略戰術上運用不當。

    戰術上:隋煬帝是個驕傲的人皇帝,征伐高句麗意在不戰而勝,試圖透過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勢壓服高句麗,這一訴求甚至壓倒了在軍事擊敗高句麗,顯然這是錯誤的。

    在進攻高句麗時,輕重不分,主力被困在遼東而偏師卻深入敵方腹地,地形不熟,糧草轉運不濟。

    戰略上:舉全國之力征伐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國家,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即使要打也應該聯合新羅、百濟等小國徐徐圖之。

    隋煬帝三徵高麗,動搖了國本,最後把自己的江山給玩丟了。

    而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遼東。從戰術上來說,唐太宗此次親征可謂是一次勝利,收復了數百年來被高句麗佔據的遼東大半失地;但從戰略上來說,唐太宗顯然還沒有完成他出兵前的戰略構想,即徹底擊敗高句麗,再將稱臣後的高句麗納入大唐為主導的國際體系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暴雨天氣,純電動汽車可以出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