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
2 # 強哥新語
眼中之竹:
你首先對於你畫的東西你要去觀察,看都沒有看過,光想象的東西和實際還是有偏差的!
胸中之竹:
看到的東西,你要去消化去理解它.明天它的紋理等.在心中構想出你所要畫出的東西的情況.
手中之竹:
看到,想到.但是你畫不出來也是徒勞.所以,你要有好的技術,去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才可以被別人知道。
鄭板橋在談畫竹的體驗時形象地提出了“三竹說”。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眼”“手”之間的胸中之竹,就是“言”“意”之間的“象”。但“象”也不是單純的“象”,它具有三個層面:一是眼中的現實層面的“物象”,二是胸中的心理層面的“意象”,三是手中的符號層面的“語象”。前後二“象”都比較容易理解,只是心中之“意象”卻深藏著許多的奧妙。
如果站在詩學的審美角度看,意象又分為創作主體審美意象和欣賞主體審美意象。人們在創作過程中,必然要由物象向創作審美意象轉換。這個轉換是超越了所面對的物象的,它不僅再現或替代了現實,而且創造出了審美化現實。由於這個過程使外在的物象在創造思維中得到分離、改造、重組和變形;創作的主體以自我的精神去接近物象這個客體,使創作的主客體的精神相互滲透,並重組客體的存在方式,至此人格化的自然就理所當然地取代了現實化的自然。正是由於審美主體憑藉其內部語言,凝定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體驗,物象才得以轉化為創作主體的審美意象。
這個過程似乎已經完結,但且慢。當創作審美主體將其審美意象以語言(詩句或符號)凝定(完成作品)之後,還有一個接受主體——欣賞主體的審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欣賞主體面對的是,“手中之竹”這一審美意象了。這“手中之竹”就是創作主體呈現在欣賞主體面前的“語象”。欣賞主體對這一包含著創作審美意象的語象,必然有一個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經驗進行梳理、重組、取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圖象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欣賞主體也必然會在創作主體提供的審美意象中混合、溶解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受。因此,這個過程會產生欣賞者與創作者的審美意象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留給欣賞者的一個接受、想象和體驗的迷濛的空間。事實上,這是一個增值的過程,也是欣賞主體產生共鳴或愉悅的過程。
-
3 # 藝麟0505
第一段以學習、傳承為主,這也是每一個畫家必須經歷的階段。
第三段胸有成竹,憑著自己對竹子的理解觀察和認識,把自然和人生,社會結合起來,畫出自己心中的竹子。
回覆列表
眼中之竹,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實為畫家從入眼觀察物象開始,形成初步自然形象,近而由觀察生感悟,從客觀到主觀,由實形生幻象,理想之創意突然丶油然丶豁然而生髮,激情滿腹,躍躍欲試。把筆搦管,一氣呵成。然而審視一過,實覺眼高而手底,畫面並不如其意。
於是一而三丶三而一,再度反覆觀察丶揣摩,廢畫三千,直至心手相師,物我合一,從而達到寫實至寫意的藝術創作境界的滿意。從實境到化境,從虛擬到造境,完成了一個託物言情,寓意蘊藉的,艱苦藝術創作過程。
大概是這麼一個板橋畫竹的藝術創作的邏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