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祥合瑞精細

    我們知道運動是絕對的,在地球運動的過程中,地球上的物質也在運動變化著;有核反應、有物質逸散等等等等,都會導致地球質量增加或者減少,可是這種變化量很小,相對於地球的巨大質量完全可以忽略,而近似看作不變的.

  • 2 # 科技領航人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地球作為一個行星,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指標是其質量,行星的變化,通常是指其質量的改變。

    宇宙中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地球也一樣,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地球的質量是在不斷變化的。那麼現在的地球質量是在減少還是在增加呢?

    根據一些計算,地球每年損失5萬噸的質量,即使額外的4萬噸的太空塵埃被地球的重力捕獲,它仍然在減重。

    微生物學家克里斯史密斯和劍橋大學物理學家戴夫安塞爾在BBC Radio 4"s More or Less計劃中提供了答案。累積4萬噸的質量來自太空塵埃,是太陽系形成的殘餘物。

    當人們在地球上建造時,它不會增加地球任何質量,因為它們正在使用已經存在於地球上的物質,它只是改變了形狀。大部分發射衛星和火箭最終會被地球引力牢牢抓住,要麼落地,要麼成為環地球的太空垃圾。

    地球的核心會失去質量,因為這些質量大部分都是在地球的生命週期中消耗的,但這隻能造成每年約16噸的損失。最大的質量損失來自逃逸的氫氣和氦氣,分別以9.5萬噸和1,600噸的質量逃逸。氫和氦這些元素太輕,無法永久保持在重力範圍內,因此它們往往會逃逸到太空中。

    每年逃逸氦氫淨損失約佔地球質量的0.000000000000001%,與地球總質量(5.965×10^24千克)相比,其損失並不大。所有的氫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才能耗盡。氦佔大氣的0.00052%,是一個稀缺的元素。

    儘管地球質量在減少,但不要擔心,我們仍然可以認為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是安全的,不會因為每年這點質量損失被太陽的引力拉近而改變執行軌道。

  • 3 # Mirzam

    地球的質量永不永恆這個問題可以從本源思考,我們都知道質量守恆定律,是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於1756年最早發現的。拉瓦錫透過大量的定量試驗,發現了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即任何一種化學反應,其反應前後的質量總是不會變的。物質質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只會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前提條件是,一個物體在作用時必須在密閉的環境下,質量才會相同,那麼在地球上,有濃密的大氣層包裹著,除了人類的飛行器以外,幾乎是不可能有任何物體逃離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但是質量守恆定律適用的範圍是化學變化而不是物理變化,而核聚變是物理變化,所以人類所建設的核電站所消耗的質量應該是在質量守恆定律之外的,不受質量守恆定律限制。太陽系中執行在火星和土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有很多小行星或者隕石會撞擊地球,暫時不說小行星撞擊(後果太可怕),仍會有隕石墜落,給地球增加質量。

    還有許多增加或者減少地球質量的因素,這裡一一列舉太過繁瑣,總之,無論地球是增加質量還是減輕,對於這個地球的質量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不會影響人類的正常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車自燃燒到了汽車該找廠家賠我汽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