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縣位於泰國北部,被譽為泰國風景最美的小鎮。從清邁到此約180多公里,但需要四、五個小時車程,因為都是山路,且彎多,車速自然提不起來。
拜縣二戰紀念大橋,是二戰期間日本人為了運輸便利,僱傭當地人修的一座橋,全長約100多米,為鋼架桁梁結構,橋面鋪木板,後來被洪水沖壞,又被重建,用於紀念二戰,鋼架上的油漆為深綠色,老舊的木板很有些滄桑感,走在上面咯吱咯吱響,甚至看起來似乎有些過時,橋頭有二戰時的車輛、邊三輪的模型及各種二戰時的道具,還有海盜船長的扮演者,可以用於拍照,很有點復古的美,彷彿時間停頓和倒流。如果單純來看,這個景點很一般,但如果懂得二戰那段歷史,並能夠去深刻體會和感悟,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格來說,拜縣沒有大的、集中的景點,但又處處是景。可以步行、也可以租乘電動摩托車邊走邊遊覽。有橋必有河,這條河叫招披耶河,但水量不大,河床清晰可見,橋下有竹排,河岸邊有泰北特色的小木屋,但比較簡陋;河兩岸有三、四米長的平價夜市,售賣各種紀念品和橋的模型,如果去的時機湊巧,有時在大橋旁邊還有音樂會。紀念橋附近還有瀑布,有山村,有養大象的農戶,如果懂一點泰語或者聘請有嚮導、翻譯,還可以和當地人交談,瞭解一些風俗人情和歷史典故,傾聽歷史深處的聲音。還可以在田野中散步,放鬆心情,泰北生活比較悠閒和自然,享受純樸的鄉村風光。
過了大橋之後,一直往前走,約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鎮上,路上有一些有特色的旅館、咖啡吧和建築,還有一些不知道是刻意為之還是一直如此的彩色屋、倒立屋、風車屋等,喜歡時尚元素的小清新們可以拍照留念。
大橋附近有一臥佛寺(Wat po),露天立著,披著一身黃袍,周圍都是荒草,因維修不繕,算不上莊重,喜歡佛教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拜縣看日出和日落的地方各有一個觀景臺,看日出的地方叫雲來觀景臺,看日落的地方叫360觀景臺,景臺四周都是連綿不斷的草原,周圍沒有人和村莊,只有一些動物在遊蕩,觀景臺旁邊的一棵參天木樹是這個景臺的標誌,但此地交通不算方便,要租乘摩托車或電動車前往,並且天黑路難行,最好不要等到夕陽完全落山後才返回。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時,泰國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泰國執行“牆頭草,隨風倒”的兩面政策,二戰前半部分,日本太強,泰國就投靠了日本,為日本侵略亞洲其他國家提供便利,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泰國是二戰時期日本在亞洲的惟一的盟國,並且趁火打劫,當時泰國還提出了“大泰族共榮圈”的口號,想把緬甸等接壤的國家納入自己的版圖,因此,美國還派戰機轟炸過曼谷,二戰後期,日本眼看就要滅亡,泰國又倒向了盟軍,可以說是兩面討好,並且戰後還獲得了日本的一些戰爭賠款。
1943年泰國軍隊在日本的指揮下,還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景棟發生過一次比較大的戰役,大致經過是,42年泰國軍隊派出2個師協助日本進攻緬甸景棟,中國遠征軍與之浴血奮戰,最終由於泰軍派出“大象部隊”助戰,中國軍隊被迫撤出景棟,更過份的是,泰軍還從緬甸北部向中國雲南攻擊,最終在中國軍隊本土作戰的堅決抵抗之下,將泰軍機械化師打敗。
拜縣位於泰國北部,被譽為泰國風景最美的小鎮。從清邁到此約180多公里,但需要四、五個小時車程,因為都是山路,且彎多,車速自然提不起來。
拜縣二戰紀念大橋,是二戰期間日本人為了運輸便利,僱傭當地人修的一座橋,全長約100多米,為鋼架桁梁結構,橋面鋪木板,後來被洪水沖壞,又被重建,用於紀念二戰,鋼架上的油漆為深綠色,老舊的木板很有些滄桑感,走在上面咯吱咯吱響,甚至看起來似乎有些過時,橋頭有二戰時的車輛、邊三輪的模型及各種二戰時的道具,還有海盜船長的扮演者,可以用於拍照,很有點復古的美,彷彿時間停頓和倒流。如果單純來看,這個景點很一般,但如果懂得二戰那段歷史,並能夠去深刻體會和感悟,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格來說,拜縣沒有大的、集中的景點,但又處處是景。可以步行、也可以租乘電動摩托車邊走邊遊覽。有橋必有河,這條河叫招披耶河,但水量不大,河床清晰可見,橋下有竹排,河岸邊有泰北特色的小木屋,但比較簡陋;河兩岸有三、四米長的平價夜市,售賣各種紀念品和橋的模型,如果去的時機湊巧,有時在大橋旁邊還有音樂會。紀念橋附近還有瀑布,有山村,有養大象的農戶,如果懂一點泰語或者聘請有嚮導、翻譯,還可以和當地人交談,瞭解一些風俗人情和歷史典故,傾聽歷史深處的聲音。還可以在田野中散步,放鬆心情,泰北生活比較悠閒和自然,享受純樸的鄉村風光。
過了大橋之後,一直往前走,約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鎮上,路上有一些有特色的旅館、咖啡吧和建築,還有一些不知道是刻意為之還是一直如此的彩色屋、倒立屋、風車屋等,喜歡時尚元素的小清新們可以拍照留念。
大橋附近有一臥佛寺(Wat po),露天立著,披著一身黃袍,周圍都是荒草,因維修不繕,算不上莊重,喜歡佛教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拜縣看日出和日落的地方各有一個觀景臺,看日出的地方叫雲來觀景臺,看日落的地方叫360觀景臺,景臺四周都是連綿不斷的草原,周圍沒有人和村莊,只有一些動物在遊蕩,觀景臺旁邊的一棵參天木樹是這個景臺的標誌,但此地交通不算方便,要租乘摩托車或電動車前往,並且天黑路難行,最好不要等到夕陽完全落山後才返回。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時,泰國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泰國執行“牆頭草,隨風倒”的兩面政策,二戰前半部分,日本太強,泰國就投靠了日本,為日本侵略亞洲其他國家提供便利,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泰國是二戰時期日本在亞洲的惟一的盟國,並且趁火打劫,當時泰國還提出了“大泰族共榮圈”的口號,想把緬甸等接壤的國家納入自己的版圖,因此,美國還派戰機轟炸過曼谷,二戰後期,日本眼看就要滅亡,泰國又倒向了盟軍,可以說是兩面討好,並且戰後還獲得了日本的一些戰爭賠款。
1943年泰國軍隊在日本的指揮下,還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景棟發生過一次比較大的戰役,大致經過是,42年泰國軍隊派出2個師協助日本進攻緬甸景棟,中國遠征軍與之浴血奮戰,最終由於泰軍派出“大象部隊”助戰,中國軍隊被迫撤出景棟,更過份的是,泰軍還從緬甸北部向中國雲南攻擊,最終在中國軍隊本土作戰的堅決抵抗之下,將泰軍機械化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