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厘頭南七妹
-
2 # Dclee86
宋,介於五代十國(唐的節度使)和元(蒙古人)。唐時有“出將入相”的慣例,人們認定“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而到了宋代,民間則流行“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的俗語,折射出一個巨大社會變革。大體有兩個原因:
1,五代短短五十幾年,朝代更迭,武將驕橫,兵事連連,令士人厭倦,人心思定,必然會對禍首(即武將)厭惡,推崇讀書人的“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而不再是之前的“出將入相”。亂世終結,當需興文教。
2,趙宋皇家的推崇,是文人地位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宋代重文輕武,主要是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害怕其他武將效行。宋太宗斧聲燭影,金匱之盟,皇位有危機性,是故大舉科舉,天子門生。宋真宗甚至做了勸學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更是進一步抬高了文人的地位,利於國家的統治。
五代十國的戰亂,士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科舉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途徑,使清寒士子有了更平等的入仕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強化了文人對於國家政權的依賴性。 宋代的官僚制度,決定了宋代文人的地位較高,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政治生活的黃金時期。
宋代文人在社會上獲得了相當高的地位,由此帶動了文學的發展,在這個時期,中國古典詩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宋詩詞,作為古文化的一粒瑰寶,在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
-
3 # 梨樹荔枝
一說,宋代政治清明,是科舉制度發展的頂峰時期,文人墨客大多會參加科舉考試,都想透過考試而進入仕族。宋太宗以後不斷擴充套件科舉招錄取士的名額,所以讀書人有人了更多的機會。
二說,宋代重文輕武的局面,對文職官員的需求不斷提高,且文官生存環境也就好。
三說,宋代官員的工資待遇非常高,大到宰相、樞密使,每月工資300貫,還有冬夏衣服,小到縣薄縣尉也有10貫。 按當時物價,300貫相當於如今20萬人民幣,也就是月薪20萬,而縣薄縣尉這樣縣令的屬官,月薪也有6000元。
所以無論是從整個朝廷的政治局面,還是為官環境,以及工資待遇,宋代文官的生活生存環境都非常好,所以宋代是為官最好的時代!
回覆列表
首先是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的,它不像動輒大興文字獄的清朝那樣,禁錮人們的思想。首先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大將軍,依靠手中的兵權,發動了著名的陳橋兵變,奪得了江山。
因此他對手握兵權的武將特別的不放心,就怕別人重蹈他的老路,也依仗著手中的兵權作亂。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反倒是他對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很是信任。他認為文人只不過能發發牢騷,也構不成什麼威脅。
在大宋朝的政局穩定之後,他就下令規定:不得士大夫及上述言事人。並且規定要子孫後代對文人寬待,言論自由、可以針砭時弊。不用擔心因為言論的偏激而惹來殺身之禍,也可以說當時的政治環境重文輕武。
在宋朝時期,罕見有人因為言論不當而入獄,反而是文人有了比武夫高的社會地位,有了比較高的待遇,生活也是比較的富足,像我們熟知的寇準、歐陽修等一大批的文人個個都是排場十足、錦衣玉食。所以,宋朝才被文人稱之為做官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