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我忘了我
-
2 # 農夫看天下
小兵在古代叫做什麼?
這個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一句話就可以回答完畢,“小卒唄”。但是要是深挖起來可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了,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一起來探討探討。“小兵”一詞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孟冬》之中:
“小兵時起,土地侵削。”顯然這裡的“小兵”並不是指士兵,而是指發生了小規模的戰亂,而導致土地遭受侵吞、掠奪。當然“小兵”除了戰亂之外,主要意思還是指士兵。然而在平時的口語化之中,稱呼普通計程車兵並不僅僅是說“士卒”,常常有人會說某某人是一個解放軍,某某人是一個騎兵,某某人是一個空軍。
古代對士卒的稱謂也一樣,說一位軍官帶著一個隨從時,並不說他帶著一個兵,而是常常說此人身後跟隨著一個手腳利索的“馬弁”。春秋時期就曾經把步兵稱之為“三行”,這裡的三行包括三支部隊,分別是“左行、中行、右行”三個兵種。到了戰國時期又把步兵稱之為“帶甲”,是甲冑在身的意思。
戰國時期的魏國徵取特種兵比較嚴格,所徵之兵必須要身穿三屬之甲,手執十二石之弩,且揹負菔矢五十個、荷戈 ,還要攜帶三日之糧,在這種情況下能在半天之內跳完100裡的才能稱之為“武卒”。國家將發放一定數量的田地,還給以免除徭役。
戰國時期秦國訓練的步兵叫做“銳士”,齊國卻把駐防五都計程車卒稱之為“五都之兵”。到了西漢的兵種更是撲朔迷離、五花八門,有“南軍、北軍、羽林、虎賁”,又有什麼“期門、材官、騎士、樓船、輕車、正卒、戊卒”等等稱謂。這麼多的兵種說也說不完,就說一說什麼叫做“期門、材官、樓船”吧。
所謂的期門就是“期諸殿門”的意思,守衛殿門的肯定是皇帝的護衛兵了。西漢時期把西北盛產馬匹的地區訓練的本地騎兵稱之為“騎士”;而把不產馬匹的內地所訓練計程車卒稱之為“材官”;卻把江淮以南的水鄉訓練的本地水軍稱之為“樓船”。
所謂的“輕車”士卒指的是漢初時期駕著戰車作戰計程車兵,漢朝中後期已經漸漸淘汰,最後變成了儀仗兵。
再往後有青州兵、北府兵、世兵制、軍戶兵、府兵制,又有什麼飛騎、彍騎、禁軍、神策軍、健兒、鄉兵等,一直到唐朝,可謂名目繁多,難以一一列舉。
到了宋朝,文人騷客過多,氾濫成災,於是一反前人對士卒的稱謂,又把士卒稱之為“廂兵、蕃兵”等,這裡的廂兵指的是宋朝諸州的鎮守之兵。蕃兵是指由西北邊境由少數民族組建的部隊。
而“怯薛”指的是護衛兵,分為“宿衛、特衛、環衛”三個兵種,是成吉思汗所設定的護衛兵。當然往後推還有“答軍、弓兵、衛所、羈縻衛”等等。到了清朝就來個“三大營、上三旗、下五旗以及勁旅八旗”等等。
總之,小兵在古代的叫法委實很多,一般軍營之中並不稱呼名字,因為千軍萬馬之中主帥根本無法記住小兵的名字,上級釋出對小兵命令時,都是直呼該士兵的軍銜,沒有軍銜就會呼叫軍中的番號或者軍號。
回覆列表
士,較為精銳的基層部隊,如銳士,死士等。
卒,本義是被奴役的人穿的衣服,最早用來指被奴役的人。
兵,本義是兵器。相對卒要高階一些。
勇,清朝以後的地方武裝,主要是鄉勇、民團。不屬於正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