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球的鐵桿哥哥
-
2 # 書畫中國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你可以這麼理解:形而下者是一把鑄成的劍;形而上者是使用這把劍的方法。寶劍雖利,無揮動之助則淪為廢物!
-
3 # 悘言
中國文化裡面,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是不二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
若以現代知識體系的二元分裂邏輯,則會混淆為二分的。
道為體,器為用。
好比一個瓷器,器成之前,要依天地間的:人、土、水、火等道的演化諸物,和合在一起方能成器。
再比如,人的身體和思想,同樣是不可分割的實際存在。你不能說思想是形而上、身體是形而下,兩者就可分裂開來認知。
所以東方文化就是這樣,基於真實而造就學問,而非仍在探索或妄想層面的假設的或猜想的所謂“純粹知識”。
這個問題,也是當代人反思和迴歸東方文明智慧邏輯,超越現有的侷限式執行緒邏輯的,一個契機。從而實現人的認知體系完成一個質的飛躍。
[配圖:進化自己的認知體系草圖]
—— 順 2019.1.20
-
4 # 大道學奠基人詠冬老師
《易經.繫辭.上》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簡單的說:
形而上是指無形的東西,
形而下是講有形的東西。
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因果這些存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
“道” (形而上)與 “器”(形而下) 的關係,即本源、本體和器物、現象的關係。
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僅僅是一個哲學概念,也是一個物理學事實,更是大道天地大規律。
【層次】上的區別與關聯:
〔區別〕: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
〔關聯〕:道生器,器歸道,道是體,器是用。
【資訊】上的區別與關聯:
〔區別〕:形而上是[無],形而下是[有]
〔關聯〕:無中生有,有歸於無,生生不息,迴圈不止。
【能量】上的區別與關聯:
〔區別〕:形而上是[炁],形而下是[氣]
〔關聯〕:炁為萬有能量之源,氣為所有物質之本,炁為最高能量,氣為基本能量,高低互相轉化。
【物質】上的區別與關聯:
〔區別〕:形而上是[波],形而下是[粒]
〔關聯〕:波是物質最原始的形態,粒是物質的基本形態,波粒二重性,波粒互相轉換。
-
5 # 趙庚白
《易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哲學術語沒有半點關係。(形:典型;而:能;上:崇尚;道:古通導,引導;器:重視,器重。)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為這些典型能起到引導作用,典型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典型重視。
-
6 # 道無明暗
形而上者謂之道,是關於做人的,形而下者謂之器,是關於做事的。儒家重道輕器,在道德和才幹之間更看重前者,強調先做人再做事,或做人即做事。如:“子欲為事,先為人聖”“得才兼備,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等古訓,都是強調厚德載物這個理一一⼈只要有好德⾏,才能承載更多的事物,相反,⼈⽆⼤德便⽆法成就⼤事。
回覆列表
“形而上者謂之道”,是大道,天道,是最抽象、最本質的哲學問題,是一切科學知識達不到的、並不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最深層、最根本的問題。如“什麼是存在?”“存在是什麼?”“什麼存在?”“存在什麼?”,哈哈~
“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器具,是比較具體的知識,是比較有用的知識。
如:杯子可以裝水,吃藥可以治病,跳樓可以自殺,等等。
換言之就是一個是理論的,值得人們思考的知識,一個是實際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