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鹹魚再努力
-
2 # 吉月文
當然會。
首先,能夠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就一定是一個社會當中的頂尖人才。以進士科這個從隋唐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最主要的科舉科目為例,其錄取率其實一直都不高。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難度比考上清華北大還要大。唐代時,進士科一般每次只錄取十幾個人。晚唐時期,有一次錄取20多人的。宋代時取士相對寬鬆,最多時一次可錄取1000多人。明清時期,一次錄取約400人左右。考慮到全國數十萬讀書人,再加上原則上不是每一年都有考試,一般是三年一次,特殊情況下會有臨時加試,有時候也會因為特殊原因取消考試,這個比例之低,由此可想而知。
其次,科舉在宋代以後就成為了官員產生的主要渠道,因此拉攏這些有科舉功名的人,實際上就是拉攏前朝的官僚階層。這對於維護新政權的穩定而言,有重要意義。
再次,科舉不僅僅是一個考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來說,它還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在中國古代,主持科舉,實際上也就體現了新政權的合法性,並且表明了新政權對於儒家正統思想的推崇。承認之前的科舉合法性,也就意味著承認了自己對於天命的繼承,這樣的事情當然要做,而且要儘快做。明清兩朝,在開國不久之後就很快進行了科舉考試,其目的也就在此。
最後,在現實當中,不是承認不承認的問題,反而是這些前朝的遺老遺少是否樂意為新政權服務的問題。明代初年,上海的元代遺老秦裕伯,至正4年進士,不願接受朱元璋的徵召,死後被朱元璋封為上海城隍。清代初年,著名江南文人吳梅村,崇禎4年的榜眼,在明代滅國以後,一直在家鄉隱居,雖然清廷幾次請他出山,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前往赴任。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在小說鹿鼎記當中引用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中國儒家的正統學說,是講究忠君體國,從一而終的。一人侍奉兩朝,很容易留下把柄,為當時人乃至後人恥笑。有些人基於現實利益的考慮,也會選擇投靠新王朝。比如,清初的時候這樣的人就不少。但也有人在仔細權衡之後,拒不出山。
回覆列表
不同朝代,不同統治者處置方法不一樣,比如唐李世民(魏徵就是前隋朝的 官員)就是歷史賢明君主之一,唯才是舉,愛護信任,用人所長等,包括李世民的父親就是前隋朝的官員。反之看北齊文宣帝高洋,是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嗜殺君主之一(曾將自己妃子的大腿骨當做琵琶當眾彈奏)!
但相對來說,能夠改朝換代的人物,絕非一般人等,都是有著大肚量、大胸襟和大氣概的人,在這些人眼中,權利建立之初,像皇位的合法性(很多不都創造神蹟之類的來說明自己是出身正統,如高祖斬白蛇起義,是上天之子——天子),軍隊的忠誠度,國家經濟狀況,官員系統等。至於囚犯,一般的皇帝都會在登基之初大赦天下(免租,少收租,免進貢,釋放除死囚、謀反、欺君和部分政治犯之外的所有囚犯,總之與皇權相對抗的欽犯都不在赦免之列),至於官司麼,都大赦天下了(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駕崩、更換年號、皇帝生兒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勝仗等情況下,常頒佈赦令。天下大亂或者自然災害,也會大赦,因為自然災害的時候,民不聊生,犯罪現象就會增多,所以皇帝就大赦天下),只要不牽扯到上述幾種人犯,都在赦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