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草映藍
-
2 # 順勢教育頑石張
第一點,這個不是孩子的問題,而且肯定不是!
第二點,這是家長的問題,而且一定是家長的問題!
請問家長以下幾個問題:
1、家長有沒有陪孩子做作業的習慣?
2、家長有沒有給孩子額外增加作業的情況?
3、家長有沒有對孩子作業做錯、字寫得不好等進行大聲責罵的情況?
4、家長有沒有撕孩子作業本的情況?
5、家長有沒有在孩子做作業中途檢查孩子進度的情況?
6、家長有沒有隨時監督與檢查孩子作業對錯的習慣?
7、家長有沒有說孩子你真不用功,你真笨類似的話的習慣?
8、家長有沒有鼓勵過孩子作業的情況?
如果家長以上8條有5條都中了,那孩子以上的情況都是正常的結果。
如何改呢,那就是家長要把以上的習慣先改掉再說吧!
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其實必須掌握一點心理學,這樣就能知已知彼,對症下藥,觀察孩子的行為,然後再製定自己的教育方法。心理知識會告訴家長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也會給家長提供處理方法的依據,會盡量避免家教時的錯誤教育方法,提高準確度。
今天就先講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的華生恐懼實驗。約翰·華生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在1920年利用9個月大的小艾伯特做了一個殘忍的實恐懼實驗。在測試前先將小白鼠、可愛的兔子、調皮的猴子給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很開心愉快地與這些小動物接觸,並不表現恐懼。當11個月大時開始測試,華生將小白鼠給小艾伯特,小艾伯特每次剛接觸它們時,就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巨大刺耳的聲響,使小艾伯特受到很大的驚嚇。經過持續一週的試驗之後,發現小艾伯特在沒有鐵棒的敲擊下,也開始害怕小白鼠,而且還包括兔子、小狗等一切毛絨絨的玩具,甚至連看到白鬍子的聖誕老人也感到恐懼。這其實就是將某一種外界的反應與孩子的行為相關聯,養成習慣之後,即使外界的反應(影響)不存在,但對孩子的影響仍舊繼續!這種影響深入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就拿孩子做作業,家長一會兒問孩子有沒有完成,一會兒責罵孩子字寫不好,又一會兒說孩子做錯了,甚至撕孩子的作業,大吼大叫,甚至打孩子,這些動作就相當於華生實驗裡面的“巨大響聲”,孩子初始對學習呀,作業呀其實並不反感;但家長這麼一響,孩子心裡面就會產生“煩,因不信任感到委屈,氣餒,厭惡,憎恨”的情緒,時間一長,即使家長不喊了,孩子還是會有這種感覺,而且這種感覺甚至會延伸到課堂,最終導致孩子學業徹底“崩潰”。這就是根據華生恐懼實驗得出的原理,現在家長們就能想通,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拒絕做作業,甚至那麼簡單的作業為什麼做不好?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在父母長期間的“過度關心”下,孩子作業還沒開始做,首先心裡就崩潰了。
懲獎制度做起。12點前做完可以有什麼獎勵,12點做不完就要懲罰,不要找藉口。練字訓練靜心,從基本的10分鐘開始,慢慢加到30分鐘。主要是家長要引導好,不要孩子在訓練中,家長拿個手機在一邊戳,到時候孩子一句反問“為什麼你能玩手機,我就不能”,就把家長問啞巴了。還是家長要身體力行來引導,孩子是有樣學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