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亮哥小生活
-
2 # 小東東268
隋煬帝弒父篡位、好色貪婪、荒淫無度,竟然為了去揚州逛青樓、看瓊花,不顧百姓死活,建造京杭大運河。
當時我心裡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暴君活該被義軍推翻、千刀萬剮。
然後,再看看電視劇《隋唐英雄傳》裡一身正氣、為民做主的李世民。
正義使者李世民和亡國暴君隋煬帝形成強烈對比,我的腦海裡冒出了一句話來評價隋煬帝——“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徒!”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君、一個作惡多端的暴君竟然這麼有耐心地去建運河,通過運河把國家的核心城市連線起來。
既然隋煬帝只是為了江南的美食、美景、美人,那為何不直接在揚州、杭州巡遊?何必耗費這麼大的力氣、花費這麼多的錢、浪費這麼久的享受時間,去建這條只是讓自己走得更快的運河呢?有那些時間、精力,為什麼不多約幾個美女、多去幾個景點遊玩呢?
你們看歷史上的皇帝,有哪個昏君、暴君會這麼執著地去修河?商紂王的肉池酒林、秦始皇的阿房宮、朱厚照的豹房等等,他們要麼賴在家裡,讓下面的人把美女、美食送過來,要麼是建造自己喜歡的房子宮殿,就是沒有一個昏君會費這麼大的力氣去修河。
有人反駁道:隋煬帝每次南巡揚州都是窮奢極糜,帶著滿朝文武,坐大船、選美女、享伎樂,這些又如何解釋呢?
我覺得,這是何等的正常啊!別忘了,他是皇帝,他不是聖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南巡揚州的排場,不過是他在享受一個皇帝該享受的東西而已。一個皇帝在追逐文治武功的同時,也可以縱情聲色。
親征高麗,屢敗屢戰,空耗國力,終將是這個渴望“勝天半子”的皇帝的墳墓。
-
3 # 文史不假
首先回答,隋煬帝楊廣在一千多年前開鑿和貫通大運河,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為何卻留下了千古罵名?這個原因是極其複雜的。
在2014年時,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又一個象徵,又一張名片。
縱觀大運河的歷史,還要追朔到公元前486年的時候,那是有記載的第一次正式鑿建,距今已有了2500多年的歷史。
到了秦始皇時期,隨著大一統局面的初步形成,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秦朝對大運河進行了大範圍的擴建和修繕。據《越絕書》記載:
始皇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
隋朝時,隋文帝終於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上百年曆史,結束了國家四百年的動亂局面。隋煬帝楊廣當政後,開始繼續發力,進一步擴建和完善了大運河,最終完成了今天“北京——杭州”的京杭大運河雛形。
上美姿儀,性敏慧,沉深嚴重;好學,善屬文;敬接朝士,禮極卑屈;由是聲名籍甚,冠於諸王。
楊廣本人也非常精於詩詞,內藏錦繡,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膾炙人口: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而《隋書·文學傳序》也記載道:
煬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
大致統計,《隋書·經籍志》中共收錄了《煬帝集》55卷;在《全隋詩》中,也錄入了楊廣的詩作達到40多首。
由此不難看出,楊廣的確稱得上是一個“胸中有溝壑”的青年才俊和有為君主,絕非我們通常以為的那種不學無術和紈絝子弟。
在開皇元年(581年)時,楊廣就被冊立為晉王。後來,又出任淮南道行臺尚書令,徵拜為雍州牧和內史令等職,開始在政務中不斷地鍛鍊和學習。
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就被隋文帝委以重任,擔任兵馬大元帥統領隋軍50萬南下,向幅員遼闊的陳朝發起了統一戰爭。看來,楊廣既深得隋文帝楊堅信任,又頗具個人的文才武略堪當此大任。
雖然說,當時的隋朝已經幾乎剿滅了所有的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一已經無可阻擋。僅剩的陳朝,據有天險長江的依託,成為統一路上最後的障礙。
所有人,包括隋文帝楊堅在內,都認為這次南征將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持久戰。南北朝時期,先秦的符堅曾親率“百萬大軍”南下,可惜,他非但沒能突破長江的天塹,反而在淝水之戰失敗後逐漸衰敗和滅亡。
而今,楊廣率領隋軍再次南下,不僅英勇善戰,而且英勇會戰,一舉就突破了長江的天塹,徹底擊潰了陳朝的殘餘力量。更為難得的是,楊廣對南方的普通百姓也是秋毫無犯,對陳朝的皇族和庫府也一無所掠。
此戰勝利後,楊廣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鼎盛狀態,為自己贏得了“天下皆稱廣為賢”的名聲。
個人認為,楊廣的這份功勞,要比後來唐初時李世民平定各路散沙的農民勢力,要難處許多。滅陳之後,楊廣也眾望所歸地受封為太尉,負責統領隋朝的所有軍隊。
自此開始,楊廣那顆不安穩的內心開始瘋狂地跳躍了!因為,他已經有了謀奪皇位的企圖,他開始對自己的兄長楊勇使壞。據《資治通鑑·隋紀》記載:
上性節儉,勇嘗文飾蜀鎧,上見而不悅。
《資治通鑑·隋紀》還有另一段記載:
大臣用事者,廣皆傾心與交。上及後每遣左右至廣所,無貴賤,廣必與蕭妃迎門接送,上意甚喜。
在楊廣的“不懈努力”下,太子楊勇終於被廢。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廣正式被隋文帝冊立為太子儲君。
到了仁壽四年時,隋文帝楊堅駕崩于大寶殿內,太子楊廣隨即繼位。繼位後,楊廣立即就賜死了已經被貶的廢太子楊勇,次年後改年號為大業。
雖然說,楊廣一路走來登基稱帝,儘管有過陽謀,甚至有過陰謀,但歷朝歷代的奪嫡大致皆是如此,似乎也無可非議,可以理解。
在政局平穩後,楊廣立即下令,調發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三百多萬農民,開發各段的運河。首先,開鑿了從洛陽至河北涿郡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緊接著,他又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的大約1000公里的“通濟渠”,直接貫通了黃河與淮河,同時改造了邗溝和江南舊有的運河規模。
幾年後,楊廣再次大興工程,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的工程,徹底連通了廣通渠,形成完整連貫的大運河系統。最終,歷經前後多達數百萬的民力,楊廣基本完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主體規模。
大運河開通後,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等流域,統統連線貫通了起來。
像如此浩大的工程,非常有利於千秋萬代的社稷和民生,第一次實現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連線,甚至融合了兩個不同區域之間的文明。
但是!大運河修築時,付出了太過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工期過於集中,使原本應該幾代人來完成的工程,硬生生的在他手裡就完結了。
這樣,聚集起來的矛盾,根本沒有時間去化解或者緩和,瞬間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惡果,引起了接踵而至的農民起義,直接斷送掉了來之不易的一統局面。當然,楊廣本人也揹負了千秋的惡名。
在《隋書》中,用“力竭轉輸,身填溝壑”這樣的詞語來形容修築運河給民眾帶來的巨大苦難。611年,王薄在長白山爆發起義,從此拉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大幕。之後,劉霸道、孫祖安、竇建德等起義,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616年,屢戰屢敗的隋朝朝廷,被迫從洛陽遷往了江都避禍,眼見滅亡已經不可避免。
617年,唐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就攻入了長安。名義上,李淵繼續擁護大隋的統治,推舉楊廣的孫子楊侑為新帝,遙尊遠在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弒。隋恭帝楊侗諡世祖為“明皇帝”,不過到了唐朝時,改其諡號為“煬皇帝”,並且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毫無疑問,隋朝大運河的修鑿成為其滅亡的直接原因。那麼,為何隋煬帝楊廣要執意開鑿這條頗具爭議的大運河呢?
很多人誤認為,隋煬帝開通運河就是為了個人享樂,為了巡幸江都。而事實上,在運河開通之後,隋煬帝也的確先後三次南下巡幸江都,每次都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不可否認,有此因素,但如果以為這是他唯一目的,那就太小看這位封建帝王了。他更主要的原因和意圖,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意圖雖然結束了紛亂的局面,隋朝表面上實現了國家統一。但是,長達數百年的分裂,長期以來所導致的政治分歧是不可能一措而就的,需要逐漸磨合。
隋朝初期,時時處處都被各大門閥的勢力所掣肘,經常被迫進行妥協,勉強維持統一局面。當時的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共五個姓氏、七大勢力。同時,南方的多支勢力都暗中支援殘餘力量,絕不容小覷。
作為有抱負的帝王,楊廣難以繼續容忍這種局面。為了打破長江天塹的阻隔,修建大運河是不可避免的。
二、經濟意圖在南北分裂中,北方的戰亂要遠盛於南方,所以在南北間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差距。南方憑藉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已經成為了隋帝國的絕對經濟中心。尤其是,作為全國的產糧中心區,其戰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據《隋書·食貨志》記載:
開皇、大業時,全國共有六大糧倉。分別是興洛倉、廣通倉、回洛倉、黎陽倉、河陽倉、常平倉。
這些國家級的大糧倉,全都建在北方洛陽和長安附近。那麼問題來了,產糧區在南方,而儲糧區卻在北方,南北之間的糧食運輸,自然要首選水路。
有人會提出疑問,區域發展差異自古有之,既然南方產糧,為何不在南方建糧倉,而非得在北方修建糧倉?
首先,中國古代的統治中心歷來就在北方,所以糧倉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存放於北方是合理的;其次,南方氣候潮溼,極不利於糧食存放,古代又沒有現成儲存技術;最後,隋朝的主要軍事隱患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因而糧倉多建在北方,便於供應前線。
三、軍事意圖定都於長安的隋朝,為了繼續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在邊境一帶駐紮了大量的軍隊,而所需的軍糧單靠北方甚至是國家糧倉調運,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如何儘快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始終是一個問題。
由於長期戰亂,東夷和南蠻都對中國不再忌憚。其中的高麗、新羅、百濟、流求和倭國,儘管互不統屬但卻摩擦不斷,喪失了對於中原王朝的敬畏。
從軍事角度講,大運河的開通意義重大。
四、文化意圖南北朝在長期的分裂中,缺乏足夠的交往,尤其在文化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原先固有的封閉狀態被徹底打破了,尤其在北中國,漢族對外來文化,或主動或被動地表現了一種包容和汲取,使得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進行了交融。在政治、經濟、禮儀、學術等方面皆是如此,不再是漢族單一型的,而是以漢族文化為主,對各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的兼收幷蓄,成為一種包羅永珍的相容。據《續漢書·五行志》記載:
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師貴戚皆竟為之。
在國家政權和政治制度上,從十六國到北朝,始終都存在著全國的或區域性的胡漢體制混雜局面。這種開放型的文化特徵,在南方的漢人政權中就沒有太多的體現。
因此,南方的文化比較柔和含蓄, 北方的文化就比較粗狂,。畢竟,北方的純粹漢文化,已經被沖刷的所剩無幾了,胡人留給我們唯一的印象,估計就剩下佛像和石窟而已。
開通大運河後,除了官方和軍事用途外,民間的往來也大為便利,極大地繁榮了文化間的交往。
五、結語
客觀的講,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目的,的確有個人享樂的成分在內。
回答完畢!
-
4 # 帶你看世界W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卻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都會說隋煬帝是個暴君,因為他,修建大運河,發動戰爭勞民傷財。
-
5 # 與生活交朋友
隋煬帝視百姓生命如草芥,大興土木,白骨累累。
百姓們都是無辜的。
明太祖視功臣生命如草芥,殘殺功臣,鞏固皇權。
功臣們確實都有犯罪。
到了一些人眼中,
隋煬帝是千古一帝,
朱元璋是冷血暴君。
有這想法的如果是普通百姓,
那該是多麼悲哀的事情!
作為普通百姓的一員,
對我而言,帝王的好壞僅有一個標準。
善待百姓,讓百姓免受外族侵辱,即為明君。
殘害百姓,即使有多大巨集偉理想,也是暴君。
-
6 # 人生活的要精彩
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則有弊。無論什麼事都不要做的太過極端,否則反對的人就會很多。大運河的開鑿,隋煬帝做的太極端太殘忍,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因此留下了千古罵名。其實大運河的開通對於當時的隋朝來說,就像今天連線南北方的高速公路。 就是貨物能夠充足的運輸,的確是隋朝的南北方經濟繁榮起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7 # 以夢為馬
他留下罵名不是因為開鑿大運河,而是開鑿的方式勞民傷財,即使不是開鑿大運河,而是建什麼宮殿之類的,只要是一樣的耗費還不是一樣被人罵!
所以他被罵是因為當時開鑿大運河的社會價值。
然而放在隋朝後世歷朝歷代,那些吃了多少大運河的紅利?在歷史價值來說,大運河跟都江堰等的工程都是利國利民的。
回覆列表
(1)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和主觀動機:
條件:①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③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④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主觀動機: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掠奪;③對江南繁華地區的巡遊、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係的。
(2)客觀效果:①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
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
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也是隋朝
暴政的內容之一;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多次組織到江南巡遊,極盡鋪張、奢侈,也
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為隋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