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
2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為什麼家長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呢?從心理學上來講,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超限逆反。就是人們的接受外界刺激的程度是有限的。超過了這個限,人們就無法忍受,開始不耐煩,或者開始逆反。
這就是為什麼家長講大道理講了很多遍,但是孩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完全聽不進去。或者孩子會跟家長頂撞。這就是為什麼你說了那麼多遍道理,但是孩子就是不改的原因。
所以不斷講大道理和嘮叨的人通常是跟對方沒有連線的。也就是他在自己的道理裡面,把自己的道理看得比對方更重要。是一種從自我出發,沒有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所以愛講大道理的人你可以儘量少嘮叨,不要舊事重提,或者不要一件事反覆說。這不光是在親子關係中,在所有關係中都是這樣。因為道理誰都懂,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不耐煩和逆反。
家長來講減少嘮叨,不講道理很不容易。家長似乎一看到孩子,把時間放在學習之外的事情上,或者孩子有些做的不符合家長的期待,家長就開始產生很大的焦慮。在焦慮情緒控制下,家長很容易進入講大道理或者指責的狀態中。
所以家長儘量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並且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儘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
如果你實在焦慮,經常講道理,或者指責孩子跟孩子發生衝突,建議你去尋找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
3 # 工地紅哥
孩子是最聰明的,也比較敏感。在你開口之前,他可能已經知道了你的動機和結果。無非是指責他做的不對,小孩子的自尊心有非常的強。
有時候小孩子為了故意引起父母的關心,故意做錯一些事情,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那個時候父母給他講大道理,其實根本就沒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我記得有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學習突然下滑,明明可以考的很好的試卷,他偏偏的不停或著填錯。他不過是想用低分的形式放棄父母對他的注意和愛。
但是他的父母很簡單粗暴,對,他除了指責就是怒吼。其實小孩子拿出自己的成績,給你本不是他們對未來有什麼規劃,唉,實打實的想獲得父母的讚美。當父母長期怱視孩子,孩子也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尤其是家長沒有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不知道孩子的成長心理,那些成人的空洞的大道理只會讓人厭煩。而孩子手期待的父母之愛,離他的願望越來越遠,你就越來越叛逆。
所以做父母的首先不要出了事情就先指責孩子,先要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後針對孩子不同的心理或者年齡,再者承受能力,給予合適的指導或者鼓勵。那些講空的道理的家長,留給孩子的就是一個不走心的印象,那也就更加的質疑和不信賴父母。
所以孩子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大多數是和父母有關。做父母的就先要檢討自己,其次出現了關於孩子的任何事情或著問題,一定要調查清楚,明察秋毫。這樣才會將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調成一個乖孩子,能夠讓家庭的學習氛圍更加的濃厚,孩子也就越來越聽話了。
-
4 # 木辛親子思維導圖
孩子出現叛逆,其實就是情緒問題,大多都是因為他們右腦激發的情緒在起作用,而掌管理性的左腦還處於發育當中。
正如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中說的: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氾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因此,在孩子犯錯誤時,聰明的父母不會選擇與孩子講道理。
思想家盧梭也在他的書中反覆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然而,這三種卻是當下許多家長最青睞的教育方式。
想讓孩子懂道理,父母就應該少講道理!
多多引導孩子去看見、去體驗、去感受生活,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實踐遠遠比單純的講道理強得多,因為所有的道理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明白的,孩子的世界觀也是在無盡的生活經驗中慢慢形成的。
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不是一個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
-
5 # 偉華易數
為什麼我們聽了那麼多的心靈雞湯,而改變不大一樣,孩子在成長階段,家長對孩子的影響無處不在,家長管孩子最多的無非就是做好作業,如果作業做好了,那就是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了。可現實中大多數家長都是說教型的,而不是身教型的。你說:“你現在好好學將來就不會吃苦。”之類的話。孩子是孩子只考慮眼前的感受,才不會去管以後如何呢。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好習慣的培養,特別關鍵,寫字習慣的培養是關鍵中的關鍵,現在孩子接觸多媒體的機會多,所以成熟的比較早。叛逆的年齡也比我們那個年代要來的更早。現在出現叛逆的年齡可能得提前個三到四年的時間,叛逆期的孩子的特點是,大人越讓我去做的事情,我就偏不去做,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反而是想方設法去嘗試。大人應該少說多做,把孩子當成朋友,消去家長的威嚴,換一種方式去溝通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祝願你的孩子越來越好。加油吧。
-
6 # 育兒教育踐行者
我想此時的“道理”已經站到了在孩子的對立面,對孩子進行了道德綁架,並沒有幫助和指引孩子,越講道理越叛逆,說明孩子內心不舒服了。
有效果比講道理更重要
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在乎的價值,去分析事情的利弊,用凡是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我相信,有智慧的孩子,一定可以自己在體驗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的道理,此時的道理會更有意義!
家長您說呢?
-
7 # 隨心育兒說
適時適當的道理是需要父母給予給孩子的,但是提前是有事實依據,且簡短扼要,而不是因為一件事就被喋喋不休地說教、甚至是由此又扯到別的。
我想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是講道理不好,而是父母嘮叨式教育於孩子就像是唐僧念緊箍咒令人頭疼,不能讓孩子從心底接受,反而會讓他們產生厭煩心理,長期下來孩子乾脆就故意對著幹。
對孩子的培育,要避免無用功地說教教育,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言傳是不如身教,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那麼父母就做什麼樣的榜樣。
回覆列表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如果父母把語言當做改變孩子行為的武器,那孩子很快會對“講道理”免疫,變成“父母的聾子”。
父母卻在繼續使用這個白費力氣的方法,還是換一種思路吧,面對叛逆的孩子——“沉默是金”。
用行動,而不是語言。01
為什麼講道理、說教不管用?
我有5個理由,
理由一:父母的講道理,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對話。孩子會很容易感覺到這種你上,我下的談話氛圍,他從中感受不到來自於父母的尊重。
理由二:當父母說,我和你說過多少次了時,孩子已經完全知道父母的“講道理”是沒有用的,而說完後的結果還是和以前一樣,孩子因此也學會了,他可以做的和父母說的不一樣。
理由三:當父母的講道理的語言變成武器彈藥的時候,孩子的反抗是正常的保護自己的行為。比如說,孩子什麼都不說、直接對抗或者惡作劇都是孩子能想出來的辦法。
理由四:父母常常認為語言本身可以懲罰孩子,但這恰恰會讓孩子可以用充耳不聞的行為面對,然後他會覺得自己勝利了。
理由五:孩子在邁入青春期的過程中時,他本來就會變得很獨立,他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思考。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薇姬·索爾茲說:
孩子對父母的瞭解多過父母對他的瞭解。通常孩子管理父母的能力要比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更強,無怪乎這麼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都會感到手足無措了。
02
孩子其實是願意和父母合作的,他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那面對孩子,該怎麼辦呢?
建議一:父母先審視一下自己日常的教育行為,對孩子是過度保護還是過度控制,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叛逆。
建議二:當父母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時,孩子才可能與父母敞開心扉。
建議三:在父母要給孩子建議時,需要對他先觀察一段時間。其實孩子自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合適的事情。父母只需要和孩子說一句話,你願意再試一次嗎?這就足夠了。
建議四: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比如說,你願意在晚飯前寫作業還是在晚飯後?你週末去同學家是下午回來,還是晚飯前回來。
建議六:不要告訴孩子你需要做什麼,而是問問孩子你需要怎麼做。用引導式的提問方法和孩子溝通。
建議七:對一個已經習慣了反抗、不聽話的孩子來說,父母要花出更多的時間訓練孩子的相關能力。比如說,當孩子又一次違抗父母時,拉著他的手,說,我們現在先回家,明天我們再試一下。要對孩子有信心,試,試,試,再試一次。
建議八:要無條件的愛孩子。孩子的很多叛逆,是因為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比如說,考試成績滿分,就給你買XXX。
建議九:父母不要事事操心,學會取捨,不重要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03
總結
以上這麼多的方法,其實都是希望父母能讓孩子知道,當人與人互相尊重、平等對待時,合作要比爭執有價值的多;父母會言出必行,尊重他自己的選擇。
孩子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人際關係中給自己定位。孩子會嘗試每件事,如果成功的達到目標,那麼他就會把這個方式保留下來,將此作為給自己定位的方法之一。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