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矢志不渝Yes
-
2 # 長安城不良人
蘇聯訓練的反坦克狗
反坦克狗,一種瘋狂的戰爭武器,是前蘇聯的"傑作"。反坦克狗並不是機器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狗。這些狗被教授在坦克底下找食物,開戰前,它們會被餓上好一段時間。戰鬥時,這些狗的背上就係著炸彈衝上戰場,炸彈上的撥杆只要觸到坦克底部就會發生爆炸。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軍將反坦克狗投入到實戰。當時蘇聯各訓狗中心共培訓了4萬條狗,其中大多數都是反坦克狗。1941年夏第一批反坦克狗部隊抵達前線,包括30條狗、40名訓練者、6名廚師、6名司機和10名工兵。
但他們遇到了大問題,為了節省燃料和彈藥,在投入戰場前一段時期的訓練中蘇軍只用靜止的坦克對狗進行訓練,而沒有使用活動坦克和槍械。結果到了戰場上,多數狗都不敢衝向前進中的坦克;一些狗即使跑到了坦克身邊,也只是靜靜地坐在一邊等待坦克停下,於是被德軍射殺;另外坦克上的機槍往往嚇得很多狗往回逃,結果不少狗會在逃到蘇軍陣地後觸發身上的地雷造成自己人傷亡。而訓練人員也因為條件限制和懼怕狗引發的傷亡而拒絕再訓練新狗,有人甚至因此被憲兵審查。在這第一批行動的30條狗中,最終只有4條在德軍坦克附近引爆了炸彈,但造成的損失不詳;6條狗逃回蘇軍陣地,造成數名自己人傷亡;3條狗被德軍射殺並被帶走,使德軍瞭解了該裝置的構造。為了打擊蘇軍士氣,德軍的宣傳資料譏諷蘇軍貪生怕死不敢上戰場,只能讓狗為他們打仗。
並且由於蘇軍訓練反坦克狗時使用的都是使用柴油引擎的蘇軍坦克而不是使用汽油引擎的德軍坦克,因此狗們適應了柴油味而對德軍坦克的汽油味十分陌生,結果打起仗來狗們竟然不去炸德軍坦克而紛紛跑到蘇軍坦克下,反而造成了不少蘇軍坦克的損失。1942年的一場戰鬥中,瘋狂亂逃的狗甚至使蘇軍一個整師被迫後撤。
不過反坦克狗也有一點戰績,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反坦克狗炸燬了停在該城市附近機場的12輛德國坦克。而在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期間,反坦克狗也打傷13輛德國坦克。
-
3 # 悍馬狂飆
用鐵軌造的步槍——八一式馬步槍
抗戰爆發之後,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最大的困難就是裝備匱乏,八路軍120師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時,每隻槍只配有5排子彈,每個人只有3顆手榴彈,整個師只有一部望遠鏡。129師從陝甘寧根據地出發的時候,全師只有55杆步槍配有刺刀,全師總共只有203顆手榴彈。
在這種情況下,1938年10月,毛澤東主席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要每個抗日根據地都儘量設法建立小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手槍、手榴彈等程度,各根據地的軍事工業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在山西黎城縣黃崖洞,八路軍克服各種困難,建立了第一個規模化的兵工廠,當時的領軍人物是軍工部部長劉鵬、兵工廠副廠長劉貴福、後任軍工部部長劉鼎等具有高學歷和技術工藝水平的中堅力量。他們在這個荒僻之地進行了“神操作”,槍械修造部負責人劉貴福運用收集來的日戰區的鋼軌(來自平漢線、正太線、同蒲線等軌道)作為槍支用鋼,用山區常見的核桃木做槍托,利用磨盤代替深孔鑽床打造槍管孔洞,用紡車式土鏇床拉出合格膛線,反覆試錯、修改,克服了眾多技術難題,歷經4個多月,在1940年初完成了研製和檢驗,1940年5月完成定型,批量生產的樣槍在8月1日被總部領導驗收認可之後,定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口徑為7.9毫米,長度比普通型步槍短10釐米,全槍僅3.36公斤重,形似馬槍。這種槍重量輕、體積小、射擊精度高、便於戰士攜帶,設計壽命為1000發(三八大蓋的設計壽命約為1.2—1.5萬發)。這一步槍有一個突出特點:採用的不是匕首型刺刀,而是三稜刺刀設計,平時刺刀貼在槍身上,需要時按動鍵鈕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這對爭取時間取得白刃戰的勝利至關重要。
八一式馬步槍的刺刀
八一式馬步槍並沒有什麼自己獨特的設計,主要的設計都基於現有武器設計的成熟之處,完完全全就是為了贏得戰爭而設計出的武器。其中最明顯的設計思路就在於八一式馬步槍輕便、靈活不追求過高的有效射程,是為了給八路軍這種高機動性,交戰距離近靈活敏捷的部隊裝備而設計,到抗戰結束前,八路軍各兵工廠總共生產了8700支“八一式馬步槍”。
到解放戰爭時期,八一式馬步槍逐步退出人民軍隊裝備,但當49年解放太原的時候,一位解放軍首長看到繳獲的國民黨美械槍械,說:“如果我們不用道軌鋼,(八一式馬步槍)會比這個更好。”
這一句話,多少抗戰時代的艱難,多少抗戰軍工人員“有多大鍋下多大米”的“神操作”的智慧,盡在其中。
用陶瓷缸製造出無煙炸藥抗戰初期的根據地只能造出黑色炸藥,八路軍的手榴彈基本都裝黑色炸藥,作戰時爆炸力十分有限。為此副總司令彭德懷要求軍工部研製無煙火藥,以滿足軍事需要。
兵工廠製造硫酸所用的大缸
做出無煙火藥的主要原料是高品質硫酸,被稱為“火藥之母”。常規生產工藝一種需要細白金粉,另一種需要大量的鉛板建造鉛室。但當時根據地根本沒有這兩種原料,軍工部的專家根據硫酸的製造原理,經過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的冒著巨大危險反覆摸索,就地取材,利用老百姓家盛水的陶製大缸,創造出“缸室法”取代鉛室法制造硫酸。美軍軍事觀察組來到晉察冀邊區視察,看到八路軍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生產出合格的硫酸,都驚得目瞪口呆,連稱“奇蹟”。
一位名叫何振廉的技師先用植物油和熟石灰混合水解出甘油,隨後對甘油進行硝化,製成硝化甘油,再將硝化甘油與木炭、脫水硝粉混合製成仿朱迪生炸藥。
兵工廠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生產的
當然,在這樣艱苦簡陋的條件下生產,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軍工部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張方因為意外爆炸,右手五指無一全指,被譽為或“火工品的外科醫生”的技師焦逢春,在研製火藥的過程中,兩個叔叔和妻子都先後殉難,自己也多次炸傷,但依然刻苦鑽研炮彈製造技術,成為雷管、引信的技術權威。
吳運鐸,是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建立者。曾四次負重傷,渾身上下有200多處炸傷,4根手指被炸斷,左眼被炸瞎,一條腿被炸斷,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抗戰後期,太行軍工廠生產無煙火藥15400多斤、硝銨炸藥23500多斤,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鄧小平曾指出,抗戰後期八路軍“四年來沒有得到國民黨政府一個銅板、一個子彈的接濟而能戰勝各種困難與強大的敵人進行短兵相接的鬥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游擊隊使用的“榆樹炮”榆樹炮測量口徑為58毫米,而日軍使用的火炮大約為20毫米口徑。榆樹炮用木頭打造,火繩引爆,不過這種“土火炮”有一個大的缺陷,幾乎只能使用一次。
今天,強大的中國國防工業已經遠遠超過了老一輩軍工人的想象,但不要忘記:中國軍隊今天威名赫赫的先進武器裝備,是70多年前從太行山深處,那個重巒疊嶂的山洞中走出的,是那些老一輩軍工人用奇蹟般的“神操作”為當代軍工奠基。看懂他們,就懂得為了今日的歲月靜好,他們當年是付出了怎樣的悲壯犧牲!
-
4 # 史憶小史官
二戰戰場上發生過許多的故事,今天就來分享一個二戰的愛情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了1943年的冬天,在蘇聯斯大林格勒天氣比往年更加的寒冷。當時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軍士兵們,不止沒有棉衣,沒有子彈,就連傷兵們都沒有有效的治療。到處都有身體殘缺的傷兵卻沒醫護人員。
受傷後的士兵已經感覺自己將要死了,他雙眼淚花下落,不過他還是在堅持要站起來,他的腰部中彈,劇烈的疼痛已經讓他受不了了。他向連長說到:救救我,我還要回國見我的女朋友。連長輕蔑的看了下眼就走了。
這時,蘇德戰爭已經爆發了,士兵繼續加入戰鬥,當時分配在了第一集團軍中,1943年這支軍隊來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就是不久前與蘇軍的對戰中,士兵中槍了,他感覺自己快要不行了,於是他找來了鋼筆和一張檔案紙,決定給他的女朋友寫封信。
寫完之後,蘇聯士兵發現了士兵,一槍打死了他,然後拿走了那封信。不久朱可夫元帥看到了這封信,他說到:戰爭不止傷害了蘇聯人民,也傷害了德中國人民。後來將他收入到了檔案局裡。
一放就是五十年,就在蘇聯解體之後,檔案局被開啟,這封信被發現。後來信被送到了德國,最終到達了士兵女朋友手裡。這時的她已經是70歲的老太太了,看完之後是眼淚直流。她說到:從沒有知道他這麼愛我,如果當年我知道的話,即使他死了我也願意嫁給他。
-
5 # 山外山FJH
1948年8月,英國某機場正在拍攝一部二戰時期紐西蘭飛行員抗擊日軍的電影。根據劇本設定,飛行員們正在與女友、妻子進行最後的告別。
電影拍攝現場聚集了大量圍觀群眾,在眾目睽睽之下,飛行員們登上了“英俊戰士號”戰鬥機,發動了引擎,順利起飛。幾分鐘後,四架轟炸機消失在地平線上,再也沒有回到英國。根據原定的飛行路線,這四架轟炸機應該像電影情節中紐西蘭戰機一樣飛過蘇格蘭。但事實上,它們轉道去了義大利,補充燃料過後向南斯拉夫飛去。在南斯拉夫短暫逗留過後,最終降落在以色列拉馬特-戴維空軍基地。
由於當時以色列遭遇了武器禁運,無法以常規方式購買戰機。以色列總理本-古裡安下達了“購買任何可以用於飛行和射擊的東西”的指令。當時以色列有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伊曼紐爾·祖爾,20世紀30年代他被委任管轄巴基斯坦,在這之前他曾就職於多家歐洲航空公司。他利用自己的關係購買了六架英國皇家空軍二戰後退役的英俊戰士號戰鬥機。與此同時,他還招募了一批飛行員將這批戰鬥機開回以色列。
但是要獲得戰機運送許可是不可能的。祖爾就演了一出電影拍攝的好戲。他虛設了一個電影製作公司,並由他本人擔任這部電影的導演。通過這個方法,祖爾在眾目睽睽之下將四架英俊戰士號戰機運往了以色列,剩餘的兩架一架在準備過程中墜毀,另一架沒能及時修復完畢後來被沒收了。
-
6 # 弋北談古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聯合戰爭,在這一場持續了數年的戰爭中,各個國家和地區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當然,在這次戰爭中也出現了非常多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戰役,出現了很多奇妙的巧合與出色的偽裝。那麼在這麼多戰爭中,我認為最出色的,最令人驚歎的神操作就是日軍跨越太平洋所做的“偷襲珍珠港”了。
(事情起因):日軍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逐漸加快,面臨著資源匱乏的境地,於是制定了“北上”、“南下”兩個作戰計劃。在1939年,日軍與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日軍慘敗,便打消了繼續“北上”的念頭。但是,日本如果需要下南洋奪取重要的石油資源便需要向“英”、“美”、“荷”宣戰。在這個時候,美國為了制止日本的戰爭念頭,便通過法律,停止了向日本出售石油的貿易計劃。日軍的戰爭機器面臨著停擺的風險。
(事情經過)日本軍政府在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等將軍的強烈建議下,批准了對美作戰的計劃。而山本五十六也開始著手準備訓練以及情報刺探等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在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等帶領下,率領著6艘航空母艦,經過3500多海里的遠端航行,在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的凌晨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珍珠港空襲”。
(事情結果)山本五十六的空襲帶來了巨大的勝利,美國太平洋艦隊嚴重受損。美軍付出了被擊沉4艘戰列艦,數十艘驅逐艦受損,180多架飛機被摧毀,150多架飛機受損嚴重,2000多名士兵犧牲,1000多名士兵受傷的沉重代價。日本憑藉著這一次的勝利,取得了太平洋戰爭前幾年的完全實力優勢,也達到了入侵南太平洋獲取石油資源的目標。
(最終結果)日軍的這次行動將美國再次拉入了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的陣營加入了美國這一位強勁有力的隊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又多了一抹曙光。
雖然日本人的這次偷襲行動是非常齷齪的,但是從軍事意義上講卻是獲得了相當巨大的成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令人拍案叫絕。
-
7 # 史學達人
二戰戰場上,發生的可以拍案叫絕的神操作還是有很多的。我們就說日本法西斯和美國之間的打的中途島之戰吧。
本來中途島之戰開打前,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他們以為打敗美國也就是指日之間,為了給美軍以沉重的打擊,日本打算髮動中途島之戰,再次突襲美國。
可是,當時日本不知道的是,他們這一重大祕密已經被美國破譯了。但是,美國破譯的密信有一個缺陷,也就是說,他們知道日本哪一天發動進攻。
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日本最終攻擊的目標是哪裡。因為日本把攻擊的目標,標註成為字母a,這個字母a,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是美國不知道的。
鑑於這種情況,美國的軍事專家就開始分析,日本偷襲哪個地方,對日本最有利。最終他們選擇的是中途島。
但是,這也僅僅就是猜測,為了證實日本偷襲的真的是珍珠島,這時候美國還必須讓日本給出正確的答案。
正是在這個時候,美國想出來了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神操作,他們故意釋出了一條資訊,說中途島缺少淡水了。
日本得到這個訊息之後,若是想攻打這裡,肯定會注視著這裡的一舉一動的。所以,就在美國發出中途島缺水的訊息不久之後,日本也釋出了a城市缺淡水的訊息。
這一下美國就確定了日本要偷襲的確實是中途島,知道了這個訊息,美國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排兵佈陣了。
日本為了打贏這一場仗,派出了四艘航空母艦,因為中途島之戰,就是在海上作戰,航空母艦是最為重要的作戰武器。
所以,從日軍派出來的航空母艦的數量,也可以看出,此戰他們是抱著必勝的信心來的。
那時候美國能動用的航空母艦隻有三艘,但是,對於美國來說他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可以提前埋伏在日本航空母艦的必經之地,然後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當美軍航空母艦,在日本必經之地隱祕好之後,日軍的航空母艦馬上也就急駛而來了。很慶幸的是,日軍沒有發現美軍的航空母艦就在自己的附近。並且他們伺機找最佳的時間,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這時候日本指揮官南雲忠一對部下發出作戰的指令,讓日軍的飛機,裝滿炸彈去轟炸中途島。
當日軍的第一波飛機,飛到中途島的時候,他們發現美國似乎早有準備。這時只見美國中途島上的飛機,也起飛了。但是,這些飛機並沒有攔阻日本的飛機,而是直接飛走了。這讓日軍感到匪夷所思。
日軍當然不知道這些美國的飛機是去轟炸日本的航空母艦,很顯然日軍的第一波轟炸對美國來說,是造不成多大的危害的。
就在南雲忠一發布第二次攻炸中途島的任務的時候,他們發現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出現在了自己的附近。
這一下日貨南雲忠一徹底的慌了神,本來按照他的估計,即使從他發起戰爭,到美軍的航空母艦接近自己,最起碼也要三到四天的時間。沒想到自己剛一發動戰爭,美國的航空母艦就從天而降了。
南雲忠一不得不命令就要起飛的第二波飛機,把炸彈給卸下來,然後換成魚雷,去攻擊美國的航空母艦,就在這時美國的轟炸飛機已經飛來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日本的四艘航空母艦全部被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隻炸沉了一艘約克城號。
這也就是說,日軍的中途島之戰徹底的失敗了,不僅如此,此戰之後,日本的航海和航空的霸權主義也徹底的終結了,以後日本再也不是美國的對手了。
所以說二戰期間,美國對於日本轟炸中途島之戰的應對,絕對是在一連串的神操作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
至少對於日本來說,美國的應對過於神化,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美軍的掌握之中。很可惜的是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密碼被美軍給破獲了。
-
8 # 和風漫談
1942年6月,經珊瑚海、中途島兩場大戰,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已經走投無路,日暮途窮。
近三分之二主力航母(“赤城”、“加賀”、“蒼龍”、“飛龍”)沉到海里喂鯊魚。氣急敗壞的日本海軍被迫修改計劃,加緊建造新航母,並將其他艦船改裝成航母。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是“大和”級三號的110號戰列艦,便被改建為航空母艦,預定於1944年12月底服役。
▲“信濃號”航空母艦
時間太緊了,“大和”級是滿載排水量72000噸的超級鉅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
負責建造的橫須賀海軍工廠也是一亂糟,大量熟練工人抽調到前線打仗,工廠早沒有人手了。只能臨時徵招一些民間船廠工人、海軍工機學校學生、甚至其他行業的外行人。建造質量可想而知。
1944年10月8日,110號艦匆匆下水,命名為“信濃號”航空母艦。其實它只是一艘半成品,還有大量內部工程沒完工。
日本海軍部對這些臨時工的水平也不放心,決定讓“信濃號”前往吳海軍工廠,一是躲避空襲,二是裝上剩餘武器裝備。
11月28日,“信濃號”航母在“浜風號”、“雪風號”(見誰克誰的大剋星)、“磯風號”三艘驅逐艦護衛下出發。
日本海域早已被美軍控制,100多英里外,美軍“射水魚號”潛艇正在航行。它是來解救B-29轟炸機落水人員的,任務完成後,正四處遊蕩,伺機攻擊運輸船。
▲“射水魚號”潛艇
不過“射水魚號”沒等來貨輪,卻發現了一塊大肥肉。晚上8點48分,艇長約瑟夫·恩萊特接到報告:發現一座島在移動。當時美軍對“信濃號”一無所知,它甲板上又沒有飛機,所以大家以為是一艘大型油輪。
直到“射水魚號”浮出水面,才確認是航母。恩萊特心裡有數,哪敢單挑航母編隊。於是決定一邊尾隨,一邊向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及日本海域其他潛艇傳送資訊,請求支援。
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尼米茲回信說:對方是塊肥肉,大獎就在眼前,千萬別讓它跑了!
然而,“射水魚號”也被航母編隊發現了。“磯風號”驅逐艦抵近觀察,到了距離3000米已經瞄準時,突然掉頭返航。
“射水魚號” 躲過一劫,恩萊特一身冷汗。原來“信濃號”號指揮官阿部俊雄是個謹慎的人,他認為美軍潛艇明目張膽的用雷達照射,並尾隨,顯然有詐。
他對潛艇“狼群戰術”很熟悉:“射水魚號”是個誘餌!水下肯定還有多艘潛艇張開口袋等著他上鉤。他命令驅逐艦趕快回防,整個艦隊以20節全速前進,趕緊脫離危險水域。
二戰時,水面艦艇速度比潛艇快得多。它們高速前行時,尾隨的潛艇只能望洋興嘆。
▲阿部俊雄
航母編隊沿著“Z”字形反潛路線奔進,“射水魚號”被很快甩開了。但它沒放棄,仍在追擊並彙報求援。
到凌晨12點,“信濃號”航母因螺旋槳過熱,減速到18節航行。再加上大量“Z”字航行延長了距離,“射水魚號”居然追上來了!當然,阿部俊雄不知道,他以為是另一艘潛艇,並認定陷入了包圍圈。
“信濃號”發出警報,三艘驅逐艦展開搜尋。編隊中的任何一艘驅逐艦都足以將“射水魚號”幹翻,其中一艘還從它正上方經過。但最後只探測到訊號,未確定位置,天意啊!
幾分鐘後,“信濃”號自己送到“射水魚”嘴邊。它向南轉向,整個艦體側面大開,正是潛艇最理想的攻擊陣位。
恩萊特艇長欣喜若狂,6枚魚雷分兩個波次,悄無聲息地射向航母。爆炸聲響起,4枚魚雷正中“信濃”號右舷。燃油艙、機械室、三號鍋爐艙炸出大洞,海水瞬間湧進來。
“信濃號”航母倉促施工,本就是半成品。水兵也訓練不足,諸多缺陷加在一起,場面一片混亂。
▲“信濃”號受損示意圖
阿部俊雄急於逃離,下令以20節高速航行。結果跑的越快,水進的越多,很快航母就右傾13度,蒸汽鍋爐也停機了。
阿部俊雄下令左舷注水,也僅僅緩解了一小會。後來又讓“磯風”、“浜風”驅逐艦將航母拖回去,也失敗了。
最終在11月29日上午10點57分,“信濃號”航母在潮岬海南東48公里處沉沒,葬身在4000米深的海底。包括指揮官阿部俊雄在內的1435名官兵喪生,其他1080人倖存。
▲射水魚號船員於1945年9月1日在東京灣的艦上合影
在阿部俊雄、恩萊特兩人一系列默契的“操作”下,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僅僅出航17小時便屍沉海底。這一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美軍自己都不相信一艘潛艇能幹翻7萬多噸航空母艦。直到戰後情報解密,美軍才確認戰果,授予艇長恩萊特 “海軍十字勳章”。
一代鉅艦,寸功未立,就這樣窩囊的消失了,怪誰呢?自作孽,不可活!
-
9 # 這些歷史要讀
1.拯救墨索里尼的“橡樹行動”;
1943年,義大利的法西斯政府宣告倒臺,墨索里尼被新政府軟禁起來。新義大利政府全面倒向盟軍陣營。而這是希特勒最不願意看到的,他想再拉自己的這位豬隊友一把。於是,決定發動一次大膽的營救行動,將被軟禁的墨索里尼救出來,讓其在義大利北部重建法西斯政權,繼續充當德國的屏障。這項營救行動,便是著名的“橡樹行動”,而負責指揮行動的指揮官,是素有“歐洲第1惡漢”之稱的奧托·斯科爾茲內上尉。
這項營救行動難度異常巨大,當時墨索里尼被軟禁在大薩索山山頂的一處偏僻旅館,而通往山上的通道只有一條纜車線路。此外,意新政府還在旅館四周部署了近兩百名”訓練有數“的意軍士兵。易守難攻的地形條件,加上守衛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讓斯科爾茲內幾乎看不到此次營救行動成功的希望。
然而,他最終還是做到了。此次行動中,他先用12架DFS-230滑翔機搭載108名突擊隊員,分兩批同時向目標發起突襲,一批直接降落至山頂,強攻旅館;另一批則降落至山谷,控制纜車線路,進而切斷山下意軍對山頂的增援。
當然,斯科爾茲內的成功,除了德軍的出色外,也離不開意軍的“神助攻”。面對不論人數,還是裝備都處於劣勢的德軍,可愛的意軍士兵居然紛紛向突擊德軍繳械投降。
於是,斯科爾茲內得以率領幾十名突擊隊員,直接殺進旅館將墨索里尼救走。而那些守衛旅館的意軍士兵,就這樣目送墨索里尼和德軍大搖大擺的離開了。“橡樹行動”是二戰史上一場堪稱教科書級的營救行動,而斯科爾茲內更是因此而一戰成名!
2.波蘭海軍的集體出逃行動;平獨鎮露的大波波雖然在德軍的閃電戰打擊下,才一個月的時間就宣告戰敗。但在此之前,波蘭海軍卻做出了一項讓世人拍案叫絕的“神操作”,那便是著名的“北京行動”。
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夕,英國駐波蘭大使館就已預感到戰爭的到來,也很清楚以當時波蘭的軍力,是無法阻擋強悍的德軍。所以,英國便遊說波蘭海軍,做好將主力轉移至英國的準備。
要知道,平獨鎮露的大波波素來有“鴻鵠之志”。因此,大波波海軍的建設目標,是要求掌握波羅的海制權。所以,基於這個雄偉目標,大波波當時的海軍裝備了4艘先進的驅逐艦。
1939年8月26日,波蘭海軍指揮官烏恩魯各將“北京行動”的指令裝入火漆信封,傳遞給參與行動的閃電號、雷霆號、暴風號三艘驅逐艦的艦長。三天後的晚上,也就是德軍閃擊波蘭前兩天,三艘驅逐艦同時收到“北京、北京、北京”的無線電訊號。隨後,各艦從格丁尼亞出發,駛往計劃預定的海爾半島。
逃亡中大波波艦隊,當時還一度被德國的海軍艦艇發現,但由於當時德國還沒宣戰,所以沒對他們展開攻擊。就這樣,偉大的大波波海軍成功的在戰前完成了海軍主力的轉移,詮釋了“大波波永不滅亡”的誓言!
-
10 # 七追風
(塞班島戰役)
1944年6月底,塞班島上的一個美軍連隊,已經前進到日軍陣地附近。但是此時,後方的美軍炮兵不斷的轟炸這一區域,整個連隊即將被自己的炮彈炸飛了。於是他們趕緊聯絡後方:“停止炮擊!停止炮擊!”
後方的炮兵接到訊息之後,不敢隨意停止原定轟炸任務,尤其是日軍現在經常模仿美軍的電臺通訊,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一條訊息。當然,總部為了保險起見,問了一句:“你們有納瓦霍人嗎?”
幸運的是,連隊真有一名納瓦霍士兵,他把停止炮擊的資訊又發了一邊,才避免自己人被炸飛。
(首批納瓦霍密碼員)
納瓦霍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納瓦霍語是一種沒有文字又非常複雜的語言,全靠族人世世代代口耳相傳。對於外人而言,納瓦霍語極其晦澀難懂,就像是野獸的叫聲一樣。它可以用語調的強弱變化表達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說,同一個發音用4種不同的語調說出來,就能表達4種不同的的意思。
所以,納瓦霍人之間交流無障礙,其他人完全找不到章法。
將納瓦霍語用作密碼的想法,來自一戰老兵菲利普·約翰遜。他的父親是一名傳教士,曾經到納瓦霍人的部落生活過,能說納瓦霍語。所以約翰遜受到了啟發,提出了這個建議。
在當時,除了納瓦霍人之外,只有不超過28個人會使用納瓦霍語,他們基本上都是美國的相關語言學者或者傳教士。這意味著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日本,完全不知道還有這麼一種語言存在。
1942年5月,第一批29名納瓦霍人被徵召入伍,他們在加利福尼亞的一處軍營裡,用納瓦霍語編制了有500個常用軍事術語的詞彙表。他們用納瓦霍語的鳥類命名轟炸機,用魚類命名艦船……然後,他們將這些複雜的內容牢記於心,不需要密碼本,不需要任何文字資料。
(納瓦霍語密碼員)
納瓦霍密碼的效率非常高,他們可以在20秒內將三行英文資訊傳遞出去,如果用普通機器編碼的話,至少需要30分鐘時間。
當一線作戰的美軍意識到納瓦霍人的巨大作用之後,他們充滿了崇敬。納瓦霍密碼通訊員被親切的稱呼為“酋長”,並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他們還專門給納瓦霍密碼通訊員配備個人警衛,保護他們的安全。
在硫磺島戰役中,負責通訊聯絡的霍華德·康納上校曾說過:“如果不是因為納瓦霍人,美國海軍將永遠攻不下硫磺島。”康納沒有誇張,他手下的6名納瓦霍人,在戰鬥的前兩天沒有絲毫休息,一共接發了800多條資訊,沒有出現任何的差錯。
戰後,為了保密起見,美國政府要求所有納瓦霍人對這件事進行保密。直到1968年此事才公開。2001年7月26日,美國總統布什在國會舉行隆重的儀式,給當年的納瓦霍密碼員頒發了國會金質獎章,而此時,大多數當時的密碼員都已經去世了。
回覆列表
二戰交戰雙方在戰場上撕殺,在另一條戰線上也是你來我往。德軍就派了很多間諜化妝成蘇軍,潛入對方控制區刺探情報,製造混亂,以配合德軍達到戰略目的。戰爭爆發頭一年,面對訓練有素,精心策劃的德軍間諜讓蘇聯反諜機構處於很被動的地步,後來總結經驗調整策略,阻止其繼續在前線和後方的偵察破壞行動,併成功抓獲了一批德軍間諜
先是辨口音。俄語非常有特點,那就是捲舌音非常多,而且有的音節難度係數還很高。不是以俄語為母語的人,很難說的絲豪不差。然而就這一點細小的差別,讓很多間諜露出了馬肢。如俄語中有個詞叫“多若嘎”,抓住嫌疑人時就讓他說一句帶有“多若嘎”的話。這樣一來德軍特工就象鍋裡的餃子,一個都跑不掉
除了口音甄別蘇軍又發明了一個方法。在經過蘇軍的檢查哨時,過關都要統一收上證件檢視,蘇軍人員只要看一眼,立刻就能辯別出誰是間諜,無一人漏網。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很簡答,德國工業比蘇聯先進,蘇軍的各種證件德國都能偽造的真假難辨。可問題就出在證件使用的訂書針上。蘇軍使用的訂書釘都是粗鋼製造的,很短時間就會生鏽。而德國使用的是不鏽鋼製造的,很長時間也不會鏽。悲摧的德軍特工被這小小的細節出賣了,被抓時一頭霧水。而這個小細節當時卻被當作最高祕密,只讓蘇軍內務部人員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