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堂前—飛燕
-
2 # 書生劍氣45958540
賦是一種古文體,一般來說字比較多些。句子呢有長有短,且有多種寫作的手法運用其中。
賦起源於戰國末期,像屈原的《離騷》大家都比較熟悉,其中就有一些生僻字。賦經過漢代和三國的發展,到晉朝時候就比較高潮了。像西晉的左思寫的《三都賦》,在當時那簡直不得了了,名聲之盛,一時家家戶戶都要看這篇賦,造成洛陽的紙都不夠用來印刷這篇賦了,紙的價格蹭蹭上漲。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前面簡單介紹一下賦的情況,下面來說說賦的生僻字問題。
現代的文章都是簡體字了,但是現代的簡體字也並不是所有的漢字都作簡化了,是常用的漢字都簡化了,還有一部分不常用、不常見或者描述古代有現代已經消失的東西的字,這些字沒有簡化,但在古代的文章中還會出現。
現代人看古人寫的賦,不光有時候意思不懂,而且常常會被其中的生僻字難倒。但這些生僻字不是古人有意為之,而是我上面說的這幾種情形之一罷了。一兩千年以前的一些事物現在都沒有了,就是有流傳下來的,名稱也變了。對於古人來說,他們生活中的常見常用事物表現在文章中,他們寫篆體字或繁體字,好多字都是筆畫多,所以他們並不覺得。而現代人看慣了簡體字,習慣了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都有簡化的漢字相匹配,反過頭來再看那時候的字,那時候字所表達的東西或不常用而未簡化的字,自然就有不認識的了。
而且漢字的簡化史是從南北朝才開始逐漸形成今天的漢字,這應該也是為什麼兩漢、三國、兩晉時期的文章有更多生僻字的理由之一了。
文字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中國五千年文明能較為完整延續下來,漢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漢字發展史:象形-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說文解字》記載: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分事理,開始創造文字。這是象形文字的出現,人類開始有意識的用文字記載事情並儲存下來。
公元前16世紀,漢字逐漸形成系統的文字-甲骨文,它是刻在龜背和獸骨上的一種文字,起初是以占卜為目的才出現,後來一些占卜結果作為檔案儲存了下來,形成了最早的文明。在這期間,出現了一種金文,一說比甲骨文出現的更早,是作為雕刻青銅器上的的一種銘文字型,自商起,歷經周、春秋、戰國,終於秦朝。
秦統一六國後,鑑於之前文字的地域性帶來的溝通難度,(六國各用各的文字,非常混亂)進而進行了統一的改革,李斯創立的小篆作為統一的字型得以發展。
隸書,自秦朝小篆演化而來,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畫改為了方折,使之在木簡上書寫的速度更快,漢末發展到頂峰。
楷書,鍾繇所創。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取代隸書,這一時期出現了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許多書法大家。
可以看出,南北朝之後,漢字在發展史上最大的一個特點是:簡化、簡化、再簡化。
時至今日,我們所接觸的漢字基本上是幾經簡化後的成果,尤其是自南北朝之後,很多字基本上簡化接近於現代字。漢字的發展史被學者專家以及感興趣的人所津津樂道,卻並沒有作為普及型知識進入到大眾視野,導致現在很多人只認簡體,不識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