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星空夜語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歷史不僅僅是文化的傳承,更包涵了賢者們的辛勤智慧。讀史,使人聰慧明智,歷史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借鑑意義。

    古代人也有許多了不起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像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候風地動儀我們現在都無法仿製,青花瓷更是一絕。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古代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論語》《詩經》四大名著等,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古代人許多優秀品質也值得我們學習,孔融讓梨,臥冰求鯉等。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了,有了文化不懂傳承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 2 #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在我的印象中,當年易中天先生最紅最火的時候,崔永元先生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就曾經反覆追問過易中天先生“歷史有什麼用”這個大問題。當時,易中天先生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閃爍其詞的說“看上去沒用的東西(比如說歷史)往往有大用”。其實,我是不相信易中天先生不知道歷史的巨大作用的,大概是因為崔永元先生問的太功利了,讓易中天先生認為回答的話太勢利了,所以易中天先生才不願意正面回答的吧?

    首先的一個方面,歷史是文化的基礎與核心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外延和內涵都非常豐富,甚至被認為包羅永珍的概念,但文化再豐富,再包羅永珍,離開了歷史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歷史上講,文化就起源於歷史本身,在幾萬年前,人類文化的誕生就是因為人類對祖先(即過去的人和事過去)的記憶和崇拜,對過去的,那個時候的歷史帶來和塑造了文化。而我們以前反覆說過,文化的第一功用是“形成和促進人和人之間的大規模社會協作”。相應的,作為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的歷史,作用和意義也就與人和人之間的協作,特別是社會化大規模廣泛協作密切相關了。

    這是從大的方面講,從小一點的方面講,歷史的第一功用是“形成統一和同一的認同感”。不難理解,也眾所周知,認同感是人和人之間協作的基本前提,沒有認同感就沒有人和人大規模的協作。於是,人們為了形成認同感,就需要歷史,需要學習歷史了。

    所謂“歷史是一種形成認同感(和共同價值觀)的故事體系”。我們學習歷史,不但是為了獲得前車之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我“一直以來都”和你一樣的“認同感”。比如說,我們學習中國歷史,都把中國的歷史視為自己的過去,都把中國的歷史視為“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的統一答案,那就能造就強大的認同感和凝聚力,為現實的,認同中國這個統一體的基礎上的,社會化大規模的協作提供前提和基礎。

    翻過來說,否定歷史也就是否定認同,也就是否定“協作”了。比如說,當人們認為“過去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喪失了對過去三千年的歷史認同感後,過去的協作模式(即農耕文明的協作模式)也就不可避免的崩塌了。

    當然了,形成認同感是歷史的第一功用,也只是歷史的第一功用,歷史的功能和作用有很多,並不只是這一個。但總的來說,毫無疑問,歷史(教育、故事和各種認知形成的歷史觀)是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的!甚至可以說,這是把人和社會連線起來,把人和人團結起來的重要紐帶,是人社會性的重要塑造力。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往往就是在對過去認知的歷史故事裡形成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想,易中天先生才說(大意)“歷史看上去沒什麼用處,但實際上卻有大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一年的不平凡,而這不平凡的一年伊始,你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