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提神
-
2 # 風鈴144755801
正月二十三是很平常的一個日子,按照傳統的習俗是一個大忌的日子,我們這裡有凡是幹活用的工具都不能碰的說法,而且不出遠門的禁忌。在吃飯這方面沒什麼忌諱。傳統歸傳統,老輩人留下來的忌諱有什意思我不清楚,願有一顆平常心過好每一天。
-
3 # 冰墎墎
小時間正月二十三早上燈豆豆,叫爆疳,中午做攪團,吃完攪團老年人開始剪疳娃娃,撕對聯和門畫,青年人在野外尋燎疳柴禾,晚飯後才燎疳。
-
4 # 文武弛張
正月二十三這一天,在我們當地有一種說法:就是生米生面不下鍋。要想吃飯必須在前一天把飯菜做好了,第二天回鍋重熱一下即可食用!
-
5 # 雨神166363453
右玉,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馬歇一天"。正月十七開始備耕,主要以集肥為主,把一冬牲畜的糞便集在大門向陽的地方,用水澆溼,翻均,成堆,園形,臺形都有,和泥抹光,等著發酵。和糞用水有人挑的有牲畜拉的,到正月二十三這天,人畜必須閒著,自由自在的來一天,預示著緊張的勞作開始了。
農曆正月二十三,許多地方的人們早已從過年的歡樂餘韻中回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在中國西北隴東一帶的地方,此時卻剛剛迎來春節的尾聲,也就是說直到這一天年才真正的過完了。
在當地廣為流傳著“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俗。這一天,社火隊都要卸裝,將所有的道具交回封存;大街上早有人在叫賣蒿子等柴禾的,5元一小捆還被爭搶,大多的人都是自己割的,準備柴禾堆。還要將除夕貼的春聯、門神撕下,又用黃紙剪成二方或四方連續圖案的紙人,謂之“燎疳娃娃”懸掛於門楣之下,只等夜幕降臨。
幕色漸漸到來,各家各戶清理當日院內雜物,倒在柴禾堆裡,然後將“燎疳娃娃”插在其中,再把扯下來的春聯、門神也投在裡面,並撒入鹽粒、蔥皮等,再點燃香、表。柴禾堆點著了,鞭炮響聲來,“燎疳娃娃”瞬間化為灰燼。
這時家家門前都閃動著火焰,一堆堆火光把院落乃至整個村子照得紅通通的,柴禾噼噼啪啪的響聲、鞭炮聲、大人小孩的喝彩聲相互交織成一美妙的音符。便有人們在火堆上跳來跳去“燎疳”,希望消災避禍,燎去以往的厄運和晦氣,讓年在火火紅紅中過完。有的地方,人們甚至把幼小的家畜抱著跳火堆,以求六畜平安。
柴禾燒盡,主人都會請出有經驗的老農,由他們用鐵錢人把燃剩的帶火星的灰燼輕輕揚起,從半空灑下,再根據火星的形狀看類似於哪種農作物的花,來判斷今年種植啥作物會有好收成。比如火星多且小而圓的,預示小麥會豐收;大而不規則的,玉米會豐收等等。隱含著農民對秋天豐收的美好願望。
灰燼揚起,四散落下的火星,還要由自家的小孩用腳踩滅,防止火災,同時是對娃娃來年的一種期盼。當地上再沒一丁點火全了,“燎疳”才結束,也意味著過年的一切禁忌都解除了。
“燎疳的由來”緣於“疳”是疾病的意思,是一種多發於小兒的疾病。過去醫療條件很差,農人們便把此病神話為“疳魔”作祟。於是人們便用紙剪一連串的娃娃,謂之為“疳娃娃”,象徵病魔,將其燃燒視為“送疳”,從而達到祛除疳疾或防止患疳疾的目的。
“燎疳”從過去的迷信色彩逐漸演變成如今當地一個傳統的節日。寄託著這裡的人們希望日子紅紅火火,祈望一年更比一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