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討論一個有深度的問題。
6
回覆列表
  • 1 # 素秋慈

    說到糊塗,不得不提到鄭板橋,一個正直又有才的縣官,一個專畫“蘭、竹、石”的著名畫家。他有一個題詞“難得糊塗”,題詞下方書寫“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題目所問“明白著的糊塗”說的和鄭板橋“由聰明而轉入糊塗”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明明很聰明,明明又明白,可就偏偏選擇糊塗,是怎樣一種境界呢?談談我個人的理解,供參考:

    第一層:無知者無畏,真糊塗。

    記得在筆者小的時候,很大無畏,喜歡冒險,尤其喜歡遊樂場那些最刺激的專案。可到如今,最害怕的也是那些專案。其實專案並沒有變,甚至比以前更安全。但因為筆者的心境已經不是兒時那個無知無畏的狀態,多了許多顧忌,也有了太過牽掛,放不下。

    每每到了遊樂場,看到別的孩子依舊玩得很嗨,總是感慨,無知也挺好,這時候並不是裝的糊塗,是真心很糊塗。

    第二層: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自以為明白。

    當人生進展到一定階段,人們透過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時,自我就會有點膨脹,總會感覺,自己是天底下最聰明的。在這個階段,人的整個世界充斥著膨脹的自我,併為此感到歡呼雀躍。

    但是,在一些智者眼裡,你的人生才道哪裡,簡直就是傻帽一個,哈哈。

    第三層:千帆過盡,世界與我同在,真明白。

    過了狂妄不可一世的階段,人們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其實沒那麼重要。然後慢慢看清世界,懂得自己,有了清楚的自我認知。這個時候,人在關注自己的同時,也會更多關注外面的世界。

    人們知道自己的位置,瞭解自己的優劣勢,為人處世變得圓融,不再急躁冒進。

    第四層:明心見性,難得糊塗。

    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智慧。

    在明心見性的部分,人需要放下很多虛無的東西。也就是說,在自己盛年創造的很多名、利、財富,卻會成為阻礙心性的罪魁禍首。因為心裡的掛礙,首先就來自於那些看似重要的外物。

    只有當人能夠放下那些干擾心性的東西,讓這些不再成為心中所掛,也就逐漸會懂得,世間萬事,得與失,成與敗,榮與辱,富貴與貧賤,在本質上只是一種事物不同的形態,並無區別,然後看淡所有,不再計較和爭辯,在世俗眼裡,就顯得糊塗之至。

    而這個時候的糊塗,卻是非常清楚的明白著的糊塗。

    所以,從真糊塗到難得糊塗,貫穿了人類成長的一生,小時候真糊塗,長大了自以為明白,到了中年真的明白了,到了老年,卻要難得糊塗。

    人生不易,且行且悟且珍惜。

  • 2 # 山東大叔說人生

    揣著明白裝糊塗。做錯了事裝糊塗很可氣。明明知道喜歡一個人裝糊塗,很可悲。如果別人說你壞話,你裝糊塗呢?那你就是聖人。

  • 3 # ℡咖啡℡小逗比℡

    就是看清所有事 只不過不說而已 因為就算說了有沒有信是一方面 其實還的自身經歷 別人說多沒用 自己經歷過了就什麼都懂了 或者你說了結局還是的對方自己體驗過 不然永遠不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塞爾簽約韋德之道,那麼之後韋德之道正代之後會不會逐漸平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