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層地震預報研究員餘曉飛
-
2 # 竹林堡人
地震感除了在地表下作業,如開礦,修地鐵打隧道,會在夜深人靜時,人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用耳朵貼緊會隱約聽到地表下,輕微隆隆咚咚發出的聲響,如一幢大樓的框架構造結構緊密,大力砸門或某區域性牆體所產生的振動,同樣能使整棟樓都有感應,用儀器觀測波段會更科學得多。
地震帶活動頻繁區域,微震應該是經常性的,有一定級別的地震,一般都是有蘊釀的緩衝過程,人為作業或氣候雨季因素,至少會在一週左右,會有越來越明顯適度異常的可能性,類似於女人快生出孩子樣,誰也說不準那一哈是幾個小時?3小時?更短暫的別去想了,應該在幾小時前預告,人們才會有所準備,也許難產還是真有的事情?那麼震心轉移到附近周邊薄弱的地表,可能會出現地震跡象?
-
3 # 工作原理
不能準確預測
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還真的沒有辦法對地震進行精準的預測,有些朋友說現在科學都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還不能對地震進行精準的預測呢?跟地震的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地震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地殼板塊的移動地殼裡面能量積攢最後的釋放。
我們都知道地殼的移動一直是非常緩慢的,那麼如此緩慢的地殼移動,為什麼會造成地震?這麼激烈的地質災害呢?,大家可以這樣理解,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移動,因為是攜帶著動能。當板塊一板塊錯位的時候,這個動能就會逐漸積攢,等到了某一個臨界點,這裡積攢的力就會一下子被釋放出來。所以地震檢測的難度不在於監測板塊的移動,而在於監測板塊裡面的力,什麼時候會被積攢的釋放出來?
我們通常所說的監測地震的精準度是指某年某月某日會發生地震,但我們帶入到這種情景來說,我們能知道地殼板塊哪個地方的積攢的利益已經夠了嘛?並沒有辦法看得到,所以這個示範是具有隨機性,隱蔽性,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地震那麼難以預測的原因。
-
4 # 解讀地震我最牛
地質學理論通篇錯了?地理學在描述湖泊演變的過程是這樣的,湖泊沉積--沼澤地--陸地。根據這個描述過程,深入研究,湖泊演變的準確過程是這樣的,湖泊沉積--沼澤地--沼澤地在湖盆內部--盆地式陸地。而地質學正好將盆地與湖泊關係顛倒了。先有盆地,後有湖泊,地質學通篇錯誤就存在了。
回覆列表
實現地震預報是可能的,需要一段時間、幾年或幾十年的努力,儘可能朝震中靠近。地震預警是當今沿海國家盛行的一種預報地震的手段!宜賓長寧618地震從接收地震訊號開始61秒跑贏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到達成都,可以說地震預警領域中的進步。震中區域範圍預警12~14秒或超前一些。十幾秒範圍內的預警效率要高出61秒預警效率。因為,地震烈度越高區域也是越靠近震中的區域,也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區域。所以,在震中區域居住人必須要跑贏這短短几十秒的時間才能降低地震的風險!61秒跑贏成都從地震能量衰變看成都地震就變成了弱震式有感地震。預警從地震探到止到接收的過程有幾秒的時間,目前知道最短的時間6~9秒,這要根據震源深度的位置當探頭的相對深度來確定,兩都距離越大跑贏時間越長,反之越短!如果跑贏時間以震中為區域≤5秒的話,恐怕跑都沒時間。所以,地震預警也有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