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奮鬥著83544262

    一部不起眼的故事片,看了好多遍,最初是衝著偶像劉德華去的,後來是衝著故事情節和演技去的,劉德華和葉德嫻精湛的演技,一定會讓看過的人刮目相看

  • 2 # 歐野影視剪輯

    看完《桃姐》,從影院出來時,聽到旁邊一位大姐說:“年紀大了的人,揍是這樣滴”,另一位小夥說:“神馬破玩意,無聊”。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正好映射了《桃姐》這種型別的文藝片在大陸電影市場的生存狀態,千萬別指望它能創造《失戀33天》那樣的票房神話,就算要趕上《山楂樹之戀》的票房估計也夠嗆。原因就是:一部重體驗輕故事的電影想要獲得普通電影觀眾的認同,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不得不說,《桃姐》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只是並不怎麼好看。好看的電影必定有一個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必定有精彩的戲劇衝突,這些都是《桃姐》不具備的。它顯然不是為了講一個煽情故事而拍的片子,要不然許導演完全可以炮製幾個催淚的噱頭,大肆賺上觀眾的眼淚,然後站著把錢給賺了。整個片子貌似只是在用鏡頭記錄一個叫桃姐的老婦晚年生活的點滴,浮光掠影式的帶過,沒有大開大合,沒有大悲大喜,處處樸實,處處隱忍,幾乎是白開水般的敘述,從平淡開始,到平淡結束。就是這樣平白的敘述,卻無處不彰顯出許導演挖掘人物生活原生狀態的能力和葉德嫻非凡的表演功力。坦白的說,片子裡好幾處的確都切中了我的淚點。

    重體驗,輕故事的電影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觀眾帶入,因為體驗這種東西因人而異。《桃姐》傳達的情感確實偏老年化和小眾化了,對於主流觀影人群(特別是青少年觀影者)也許很難獲得共鳴。只有擁有一定生活積累或類似體驗的觀眾,才可能被影片中展示的一些細節切中他們的情感細胞,況且這個切入點對於每個人來說肯定也是不同的。小馬平川踏歌說,他的感點是愛與感恩的主題,我卻不以為然。竊以為愛與感恩只是影片傳達出的情感表象,更深層次的是在探討從個人到社會對於整個老年人群體的尊重、平等和關懷的主題。影片裡大篇幅關於香港民營老人院的描述,很好的展示了香港普通老年人群體的生存狀態,即寫實又具諷刺意味,指陳弊病,震撼有力。在許導演冷靜的鏡頭下,我們看到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民營老人院的唯利是圖,慈善事業的走過場,子女與父母間的情感疏離,對臨終老人的關懷缺失等等一系列的社會頑症,我想這些可能才是導演想指引觀眾思考的深層次問題。從《桃姐》我想到了另外兩部電影:一部是《九龍皇后》,講的是普通人的情感;一部是《顛老正傳》,講的是精神病人引發的社會問題。《桃姐》很好的結合這兩部電影的主題,既關乎普通人的情感,又挖掘出社會的問題,巧的是這兩部電影的女主角也是葉德嫻女士。

    最後談談表演,葉德嫻和劉德華其實代表了兩種不同型別的演員,葉德嫻是那種演任何角色都會讓你覺得她就是那個角色的演員,而劉德華是那種演任何角色都只會讓你覺得他永遠都是劉德華的演員,所以說,劉德華頂多只能得個金像獎,葉德嫻得威尼斯影后則是必須的。

    附帶推薦一下吧,《桃姐》只適合豆瓣文青,愛好好萊塢大片的二逼慎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下青田好吃的火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