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球電影局

    正好本人在2016年左右曾經參與過一些電影投資專案,正好借這個問題好好聊一聊,當然這個僅代表個人意見,市場千變萬化,僅做參考。

    首先,投資電影、電視劇、動漫及網大、網劇等此類文化產品,由於其專業程度較高,投資回報週期過長,過程難以把控,一直是一項具有極高風險的投資行為。

    原因在於網路影片平臺興起,拍攝難度降低,100-200萬就能拍攝一部網路大電影,導致個人投資湧入,為了圓一個所謂“製片人”或“影視投資人”的夢,將錢打了水漂。更有甚者,很多私募基金,將電影專案做成BP,包裝成投資專案,拼湊一些耀眼明星陣容(其實很多影視專案根本沒有簽下來),就找個人投資者融資,就可以稱之為騙局了。

    其次,有志於參加電影投資,必須對整個電影投資邏輯,票房收益分配,投資回報週期,拍攝週期,影視投資協議條款等深入學習和了解,才可能不至於太盲目。一般我們說,票房要三倍於拍攝成本,才有可能盈利。原因在於現有的票房分賬機制。根據現有公開資料,中國票房分配機制如下:

    1、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資料統一彙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資料作為各方分賬依據。2、納稅:3.3%特別營業稅,5%的電影專項資金,91.7%作為電影可分賬票房。3、可分賬票房: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作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4、發行方收取其中5-15%的發行代理費。相當於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5、發行方預付影片宣發費用,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髮行、預付製作費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6、部分影片出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給影院及院線承諾返點大概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7、因此製片方回收票房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以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為例,製作方回收款為3300萬左右。成本6000萬,目標票房得做到2億以上,其中宣發至少要佔總票房的10%即2000萬,則總成本在8000萬以上。則票房達2.4億才能收回成本。

    再則,2019年,眾所周知的原因,影視劇投資的政策風險加劇,不僅是網路大電影、網路劇要納入和電視劇、院線電影一樣的管理,對於對於透過審查的拍攝完成即將上映的電影,都有對體裁、價值取向進一步審查,比如最近廣電總局發文,8月起,偏娛樂化的古裝劇、偶像劇不得播出,比如最近無限期撤檔或延期播出的《八佰》、《少年的我》、《小小的願望》、《刀背藏身》、《東北往事》等等諸多巨資投入的大製作,紛紛打了水漂,損失慘重。

    綜上所述,大環境方面以及投資本身的難度和風險性,我完全不建議個人投資者參與影視作品投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國外留學,聽不懂課,生活上的破事不斷,心態爆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