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山讀書號
-
2 # 王姬宋
世人者,有才未必有德,有德未必有才,德才兼備的人是大修行人,是人中龍鳳,古今少有。王陽明當之無愧德才兼備,陽明先生有才有學,有擔當,心懷天下,文韜武略,本心清淨,參透世事萬物之本,知行合一,聖人也。
-
3 # 草堂禪趣
才能與其德行平等,這樣的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先從自己本身做起,從自己家庭、親眷、親戚、朋友那裡開始好好修齊我們的一念善心。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才能。
然後,將來此才能和善心更加擴大、運用,發展,實施到更遠、更多、範圍更大的人群中去。
才能和德行平等,就是知與行合一,智慧和美德的合一,定力與慧力相濟。道家所謂水火相濟。為中國文化中“和”與“平”“中”這些字義的真實意。
弟子規說,但學文,不力行,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兩段話,稍做解釋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他只知道去讀書,學到了書面知識,而其實還沒有去生活中運用它,知識無法運用,這樣的人,那些道理和書面的知識,對他來說,只能起到增長他浮躁、矯矜而自誇的作用,還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段意思是這樣的:反過來說,一個人他只憑藉著自己一些經驗來做事,認為自己有能力,而忽視更高階的理性和做事的方略,不注重做事的知識和智慧,不去學習的話,那麼,他們行為就是有點任性與無忌了,還往往是將自己的做派當做是唯一的真理,會有這樣的偏狹和自鄙。
有才能,但少有德行,缺乏善心,會讓人趨向狹隘和教條的樊籠,少於真知和慧力洞見;有德行而少與才能,這樣的人,則流於枯閉,狂狷無忌,德難以護持其心行,終成偏狹偏善。
只有德與行相等、相濟相合者,才是正覺般若,正等正覺。
-
4 # 珍石坊
人的本性中第一性就是德性。德性也可以叫德行。《草根譚》裡面有一句話,叫“修身建德,事業之基”。古人認為事業的基礎就是修身建德。
如果要評價一個人德才兼備,那麼那個人一定具備德高望重、出類拔萃,平易近人、品行端正、潔身自好等高尚品格。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品德高尚的聖人孔子、荀子、孟子等有德行卻沒有什麼才能;推動社會進步的管仲、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卻有才無德。
所以能夠論為才能與德行相等的人,因為要求太高,簡直可謂是鳳毛麟角。
但是在我心中,我們新中國的第一位總理——偉大的周恩來總理,我一直認為他是一位才能與德行相等的人。他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人肅然起敬。他與愛妻的74封情書,讓人看後淚流滿面。在工作上,他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在生活上,他與鄧穎超同志幸福美滿。
我們的周總理就是這樣一位可愛可親,德才兼備的聖人,值得我們永遠敬重。。。
回覆列表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才華與品德相應,有兩種情況。一是德才俱平平,如我等芸芸眾生。一種是德才俱突出,這就叫文質彬彬,是君子。
第一種常見。第二種不多,如諸葛亮算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