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付凱91458867

    一、孔子殺少正卯是可信的。

    記載孔子殺少正卯的典籍很多。

    《荀子》載:“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史記》、《淮南子》、《漢書》、《後漢書》、《晉書》、《宋書》、《魏書》、《梁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宋史》等史學要典對此事均採信。

    記載此事最詳細的是《孔子家語》:“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

    《孔子家語》是曹魏時期經學大師王肅從自己的學生孔子後人孔猛那裡得到的,註解後流行於世。《孔子家語》中的孔子形象更加豐富,有些內容跟孔子被樹立起的“聖人”形象不太符合,所以有尊孔學者疑其為王肅偽作。

    20世紀70年代,中國先後出土了與《孔子家語》內容類似的先秦文獻資料,偽造說不攻自破。

    荀子是比較嚴謹的學者,《孔子家語》的可信度如今也得到廣泛認可,被譽為“研究孔子第一書”,其中記載的孔子誅少正卯一事當採信無疑。

    二、少正卯地位相當高。

    孔子死後成“聖”,少正卯的資料幾乎被洗盡。雖如此,我們仍能從歷史典籍中尋出蛛絲馬跡。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曰:“少正,官名,卯其名也。”也就是說,少正卯的中的“少正”是官名,“卯”是他的名字。“少正”在春秋時期的地位依然是很高的,有多高呢?

    明代唐順之《稗編》載:“周制,六官之長曰正,則其貳謂之‘少正’。”西周官制中六官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在周天子那裡,“大正”位在天子一人之下,眾官之上。在諸侯國,少正位在諸侯一人之下,眾官之上。

    《逸周書·嘗麥篇》載:“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於太祖。是月,王命大正正刑書。”翻譯過來為:“在孟夏四月,成王第一次在宗廟祈禱,並向太祖祭獻新麥。這一月,成王命令大正修訂刑書。”這段文字說明西周確實有大正官。大正負責各種法律規章的制定並教化天下。

    少正卯時期,雖然“少正”之權被弱化,公侯提拔的親信助理“相”的職權被強化,但“少正”作為司法及教育長官,依然顯赫。

    “大正”、“少正”都是正民官,由來已久。

    炎黃時期,黃帝之父曾為地方諸侯長,稱為“少典”。其上級炎帝為部落聯盟最高領袖,或稱“大典”。“大典”和“少典”都是正民官,為後世“大正”、“少正”之雛形。

    堯舜時期,皋陶為“大理”。“大典”“大理”“大正”職責差不多,都是全面負責教化及刑獄,維護社會秩序,淳化社會風氣,為眾官之長。不過,“大典”位階最高,因其本身就是部落聯盟領袖;“大理”降了一級,不是最高領袖,但有大塊封地;“大正”又降一級,即便有封地,也比“大理”小很多,這樣可防範其奪取最高權力。

    西周時期的“大正”負責教育、司法、監察,下聽民意,上諫天子。“少正”比“大正”次一級,主管諸侯國一國的教育、司法、監察,同樣聽民意,諫公侯。

    少正卯作為魯國最高教化官、司法官,得民擁護且門生故吏遍及各地,社會地位崇高,甚至他的“少正”一職可能承襲父祖,以官為姓,為世卿。

    別說孔子,就是魯國國君想動他都要掂量掂量。

    三、少正卯沒有違法犯罪。

    孔子殺少正卯後,群情洶洶,即便是孔門弟子,也無法接受。殺人總要有個罪名,《荀子·宥坐》中記載著孔子給出的五條罪名。

    少正卯第一條罪狀叫做“心達而險”,就是通達事理而心存險惡目的。少正卯主管全魯司法及教育,當然應該通達事理,說他心存險惡目的,說白了就是沒像孔子一樣站在魯國公室一邊。

    少正卯的第二條罪狀是“行闢而堅”,就是特立獨行且堅決不合群。再翻譯成比較容易懂的話就是一意孤行不聽招呼。不堅持獨立還是合格的司法官嗎?

    少正卯第三條罪狀是“言偽而辯”,就是說話不在理卻能言善辯。作為魯國最高司法及教育長官,怎麼會說話不在理呢?民眾認為在理,舊秩序的維護者便會認為不在理。

    少正卯第四條罪狀是“記醜而博”——不僅記錄著黑暗醜陋的事,還記了很多。作為最高司法官,他應該是魯國最知社會黑暗的人。如果他像孔子一樣“為尊者諱”,壓力或許小一些。

    少正卯第五條罪狀是“順非而澤”,——對種種非議行為,不僅不制止,還使此風越來越盛。

    “其居處足以攝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邪瑩眾,其強御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有不可以不除。”如果不殺少正卯,在他周圍就會聚徒成黨,他的言論足以美化“破壞規矩”的行為並迷惑民眾,他們強大的抵抗力足以反對公室自成一系,他是人中奸雄,不能不殺啊!

    少正卯曾面臨的壓力一定很大。可從西周立國始,聽民意,淳民風便是“正民官”職責所在,他責無旁貸呀!他並沒有違法犯罪,如果硬說他犯罪了,那便是他站在了民眾一邊,堅持了大周設定“正民官”的初心,對不斷沉淪的社會構成了威脅。

    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春秋時期,井田制沒落,貴族領主日漸腐朽,隸民為獲得私有土地、財產及各種自主發展權不斷反抗。

    是維護舊制還是予民自由?顯然,少正卯和孔子分別站在了不同的陣營。

    四、孔子辦學的水很深。

    有人會問:既然少正卯是魯國最高司法及教育長官,把他撤職,讓他蹦躂不成就得了,不一定要殺人呀!

    這一點,魯公室想過了。

    當時的正民官非常講究民望,而民望是撤不掉的。把少正卯司法官職位撤了,百姓有矛盾還會去請他裁決,你能怎樣?把他的教育官職位撤了,大家還是願意去聽他講課,你又能怎樣?

    在公室支援下,孔子辦起了學校,這學校水可深了!

    有人說孔子辦學是為了掙培訓費,錯了!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是說:凡主動帶十條幹牛肉過來的,我都會教他們。然後呢,有人就把十條幹牛肉解釋成學費。

    要知道,春秋時期有貨幣的,收學費即便不收金屬貨幣,也得收布幣什麼的。這幹牛肉別說學費,連生活費都算不上,只能說帶了點菜過來。到孔子家學習通常都要呆上一段時間,吃住免費不說,你不帶點菜表示一下,實在說不過去,不然沒飯吃的乞丐都來“學習”了。

    有人說孔子辦的是私學,也錯了!孔子辦學的本質是在要與少正卯爭奪影響力,進而看誰有更高的民望,誰能掌控魯國的司法跟教育。如果說少正卯辦的是魯國第一文官學校,那麼孔子辦的則是魯國第二文官學校。

    孔子辦的不是私學,更非首個私學。他的辦學有著濃厚的公室背景,跟少正卯沒任何區別。周朝任何一個諸侯國中司法及教育的主管者都像少正卯一樣有普法及教育民眾的義務,因此,他們的“辦學”都不是純私學。

    說到講課水平,孔子真差得遠。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論衡·講瑞》中記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只要少正卯開課,所有學生都毫不客氣地拋棄孔子,來多少走多少。只有孔子家的窮親戚顏回不走,也許他是連牛肉乾都交不起,怕孔子怪罪,就這樣孔子也很感動,溫暖啊!

    教,然後知困。孔子沒經過專業訓練,其水平難跟少正卯比,學生們不聽他的課完全可以理解。為提高水平,孔子想去洛邑向老子學習。《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公室成員南宮敬叔陪他一起去學習。這說明孔子辦學和魯公室關係密切,不然不會給他公車及僕人。

    以老子名望,孔子如果沒有魯公室加持,也許見不到老子。但因為他打著魯君旗號,又是和公室成員一塊來的,加之當時孔子真面目沒完全暴露,整天說著“朝聞道,夕死可矣”,挺有誠意,老子不好拒絕。但老子對孔子的印象似乎不太好,《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結束在洛邑的學習回魯國時,老子送他話:“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這說明在老子看來,孔子驕氣多欲,志慮不純

    無論老子怎麼看孔子,孔子到洛邑進修後學校的宣傳材料有啦!《孔子家語》說:“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矣。”就是說從洛邑進修回到魯國後,孔子知名度大為提高,弟子達到了三千之多。看來老子的招牌挺好用。

    五、老子是中國最後一任大正官。

    《史記》中,司馬遷說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這個記載是可信的。不過老子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職務不為人知——他是周王朝最後一任大正官!

    是不是真的?太雷人了吧?

    《老子》74章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翻譯過來便是:“民眾不怕死亡,又怎麼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假如有人使百姓總畏懼死亡的話——而對那些邪惡的人——我們把他抓來殺了,誰還敢呢?一定要由司法機構去殺人,如果代替司法機構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階木匠砍木頭,很少有不傷自己手的。”

    “吾得執而殺之”說明什麼?如果老子僅是一個守藏室之史,他根本談不上抓人殺人。況且讓老百姓恐懼死亡的人不是普通人,惡行“奇”中包含滅族、酷刑、羞辱女眷等等,以此威脅百姓不得反抗,幹這些事的人都是領主貴族。能把貴族抓來殺掉的,不是最高司法長官大正官又是什麼呢?這話表明儘管老子當時已削官去國,其在司法領域的自信心和影響力依然存在。

    從老子對“代司殺者殺”這一行為不滿的表述中,我們知道老子是主張司法獨立的。無奈,他這個“司殺者”的職權已被剝奪。

    老子姓李名耳,皋陶後裔,其先輩屢為最高司法官,歷經夏、商、西周。正是在是非對錯、法從何來的反覆詰問中,老子才提煉出“道”這一碩大無比的文明果實。

    老子時代,守舊派主張“仁”,改革派主張“道”。“仁”的核心思想是維護領主所有制,在此基礎上,對百姓少點剝削以延長統治。“道”的核心思想是予民自由,保護民眾的土地等私有產權及自主發展權。

    各級領主貴族多主張“仁”,因為他們要維護自身固有的利益。“正民官”這個群體多信奉“道”,因為在周朝的制度設計中,他們就是民意的傾聽者,代表者。他們立法要與民眾溝通,普法要與民眾溝通,判決要讓民眾心服口服,這些都與民意息息相關。

    做為大正官,老子精通周朝法制儀軌,更把“道”上升為了一個極端重要的文化概念,影響了一代代的中中國人。

    六、少正卯被殺是改革派全面失勢的縮影。

    本來,魯國公室是不敢殺少正卯的。他們只能通過讓孔子開辦文官學校來跟少正卯爭奪教育及司法權力。

    老子被奪去大正官一職,改任守藏室之史後,少正卯的處境變得更加危險,因為在洛邑這個最高層級上,他已失去了保護。隨著鄭國改革派代表人物,制定新刑法的鄧析被殺,凶手卻沒有受到懲罰,少正卯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如他及時收斂,保持低調,也許會躲過一劫,但他沒有屈膝,還在堅持著自己的信仰,表達著民眾的意願。

    於是,西元前496年,孔子當上大司寇兼代理宰相後的第七天,毫不手軟地殺了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把少正卯殺死在宮殿外的兩座高臺之下,暴屍三天,不準收屍!

    有人說,這是辦培訓學校爭奪生源引發的血案,對這個說法,只能呵呵了!

    “少正”這麼大的官,是一個司寇想殺就殺的嗎?即便他代理宰相,也不能說殺就殺。孔子上任第7天就急乎乎殺掉少正卯,暴屍三日而魯君默許,只能說明誅殺少正卯一事早在魯公室跟孔子的預謀之中,甚至魯公室讓孔子上臺的重要交換條件之一便是他必須殺掉“不聽話”的少正卯!

    少正卯被殺,可以說是改革派全面失勢的結果。如果老子不是因為很低調,“以自隱無名為務”,反覆強調自己沒有野心,只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說不定他也成了刀下之鬼。因為他是改革派中的精神領袖啊!

    七、消滅改革派的後果極其嚴重。

    在魯國,通過當眾殺死少正卯並暴屍誡民,原先聚集在少正卯周圍要求改革的人必然受到震懾,其言行肯定變得更加謹慎——少正卯都殺了,魯國還有幾個人敢不聽招呼亂說話?

    少正卯亡後,孔子以司寇之職兼管了司法及教育工作。在《孔子家語》始誅篇中,記載了少正卯死後,孔子接手司法審判工作。

    一名老者告兒子不孝,結果孔子啥也不說,愣是把父子兩人一起關了三個月,然後放了。老人家訴求是否合理?該教育教育,該審判審判,關了三個月便放了是什麼道理?孔子儘管有各種辯解,均非常乏力。

    司法是很專業的活,真不能像老子所說“代大匠斫”——撤了司法官,誰跟王侯親近就讓誰幹!

    傳說孔子雖然長得很醜,頭頂下陷,門牙老長,臉像面具,但人家個子比較高大,做司寇緝拿賊盜應該沒多大問題,兼職當“少正”,真使魯國司法及教育水平急劇下降!

    把春秋時期改革派的全面失敗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中來看,其影響更令人唏噓!

    “大正”、“少正”的司法是相當獨立的,只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來做判斷,王侯也很難干涉。他們的消失,使領主階層內部再難有人真正代表民意。大周各國以司寇這種管理賊盜的官兼管了司法跟教育,擺明了是不打算跟百姓再講道理了,不服便殺。老子丟官,少正卯被殺,公室的最後一點公信力徹底喪失,民眾反抗日趨激烈。老子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包容、公正、謙下等價值觀都被摒棄,各國均教育百姓仇外且互不信任,並把戰爭引向他國,再通過他國的壓力維護國內穩定。

    中國社會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戰國時代!各國不再比誰更高尚,而是比誰更無恥狡詐,誰的拳頭更硬!儒家法家本來都是道家支脈,是站在人民一邊的,現在全部淪為領主鷹犬。

    漢承秦制,歷代封建王朝再沒有一家能做到像西周時期的大正官一樣司法獨立、伸張民意,再沒有一家王朝像西周一樣長壽。

  • 2 # 系統觀天下

    孔子殺少正卯是韓非子編撰《荀子》一書時,杜撰出來的故事,官職人名等前後矛盾,驢脣不對馬嘴,早已經被學者們證偽了。尤其是子產那句話,本來就是假的,不可能的事情。杜撰是法家看家的本領,你相信法家杜撰的故事,是可笑的事情。

  • 3 # 星火文娛天地

    春秋末期,魯國的孔子和少正卯兩個人都在開班講學: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說,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奴隸主階級"禮治"的奴隸社會;後來聽少正卯講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也來了大部分,孔門出現了"三盈三虛",氣得孔子大罵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講學中很快成為了文人學士公認的"聞人"(意思是出名的人)。後來,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司寇,代行宰相職務,給少正卯加上"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殺了,並把他的屍體示眾三天。

    孔子說:“大惡之人有五種,大大小小的盜賊都不在其列。”第一種是:"心達(或作"逆")而險;第二種是行闢而堅;第三種是言偽而辯;第四種記醜而博;第五種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

    從歷史唯心主許多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上的大部分奸臣都符合上述五種特徵,他們一到了歷史的關鍵時刻,便露出惡的本色來,從而改變歷史的走向,讓中中國人民承受巨大的苦痛。近代歷史上的袁大頭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為了恢復君主國體,袁世凱一手操縱的參政院制定《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規定由"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國體",各省在軍政長官監督下加緊選出"代表",在當地進行所謂國體投票。1915年12月11日,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名義上書袁世凱"勸進"。12日,袁世凱釋出命令,承受帝位。袁世凱復闢帝制是1915年12月12日發生,結束於1916年2月25日的一場鬧劇。現代社會,民主共和早已是世界的主流,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倒行逆施者必自食其果。

    從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孔子殺少正卯是符合那個時代的價值標準的。所謂,火生於木,當大火一發之後就會把木頭燒掉,奸賊生於國中,他們的陰謀得逞,就會使國家滅亡,木中藏火,開始時並沒有火的形跡,國中有奸,開始時他們的惡和陰謀不容易讓人們察覺。

    “奸生於國,時動必潰”:奸賊滋生於國家,時機一到,他們就會鬧出亂子,必然會使國家潰敗。“非至聖不能修身煉行,使奸火之不發,夫國有無軍之兵,無災之禍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聖人才能修身煉行,才能使奸人之謀不得逞,使災害不發生,國家即使沒有軍隊,人民卻能受到保護;雖有禍患,卻不能成為災禍。

  • 4 # 致閱歷史

    少正卯(?-前500年),春秋時代魯國大夫,少正是他的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設官職,屬於當時的以官為姓的情況。據說孔子三千弟子亦多次被其全部吸引走,致孔門三盈三虛,唯有七十二賢中的顏淵不為所動。孔子攝魯相,七日而誅少正卯。事件最早出於《荀子》,之後《尹文子》、《說苑》、《孔子家語》、《史記》等書也有記載,其中除史記外均有“五惡”之說,至於爭奪弟子的說法首見東漢王充《論衡》,而早期的《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等書則無記載和提及。少正卯未載於春秋戰國時期史冊,首次載入正史系從《史記》開始,然除身為大夫而“亂政”,以致被孔子所誅外,全無其他有關少正卯具體言行記載,亦未被其他同時期人物所提及,故有關孔子誅殺動機、少正卯的身分,乃至於該事件的真實性及少正卯本人的存在,都深受後世質疑與討論。

    《尹文子·大道下》與《荀子·宥坐篇》的內容極為相似,僅少許文字有異,大意為:孔子為魯國司寇攝行相事,聽朝七天而誅殺了少正卯。門弟子就向孔子進言問說:少正卯是魯國有名的聞人,夫子你治政就先誅殺他,難道沒有失措嗎?孔子說:坐下來,我同你說明它的緣故。人有惡行五種,盜竊還不算數;一是心通達於事而凶險,二是行為邪僻而堅持頑固,三是言詞偽詐而巧辯,四是所記都是怪異之事而又博,五是順其非而為之解釋,這五種,有一種就不能免於被君子所誅殺,而少正卯五種兼而有之;所以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偽飾邪惡蠱惑大眾,剛愎足以反非為是而人不能傾移,這是小人之中的傑雄,不可以不誅殺。因此商湯誅殺尹諧,周文王誅殺潘止,周公誅殺管叔,姜太公誅殺華仕,管仲誅殺付裡乙,子產誅殺鄧析史付,這七個人,都是不同時而邪心相同,不可以不誅殺。詩經裡說:憂心悄悄然,為群小所怒。小人成群,那就足以令人憂慮了。

  • 5 # 暗夜品讀匯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當上了魯國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誅殺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為魯國官員,少正為官名,卯為人名。正為王室官職,乃標準之意,以身作則之則。時有“車正”(國家運輸車輛技術標準官),“木正”(國家木器製作技術標準官),“陶正”(國家陶器製作技術標準官),“農正”(國家農業技術標準官),“庖正”(國家烹飪技術標準官),“水正”(國家水利技術標準官),“金正”(國家礦冶技術標準官),“工正”(國家手工業技術標準官),“牧正”(國家畜牧業技術標準官),酒正(國家釀酒技術標準官)等等。少正為正的副手,正與少正的關係猶如今日局長之於副局長,處長之於副處長。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結怨由來已久,而且是學術上的紛爭。他之所以誅殺少正卯,純屬公報私仇。陽虎掌權期間,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講學,掙點乾肉吃吃。由於當時國立學校的學官們在體制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於是紛紛四散民間,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禮失於朝而求諸野”的狀況。孔子並不是第一個搞私人教育的學者,卻是搞的最好的一個,是所謂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當然學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齊,不論種地的抹牆的打架的做買賣的一律有教無類,只要交得起十條臘肉乾的學費就行(束脩)。

    參考文獻《史記》

  • 6 # 人艱不拆And累覺不愛

    少正卯和孔子同處春秋,少正卯擅長言辯,口若懸河,算是一位天生的演講家。孔子的學生曾受少正卯的影響,多次不守規矩離開學堂去聽少正卯的演說,使得學堂裡滿堂空座。等到孔子做了魯國大司寇(掌管刑獄的官),他就判處少正卯死刑,在宮門外殺了他。

    學生子貢對他說:“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老師您殺了他,會不會不恰當啊?”

    孔子說:“人有五種罪惡,相較於這五罪,盜竊都算稍好的了:第一種是心思通達而陰險,第二種是行為乖僻而固執不改,第三種是言辭虛偽而能動人心,第四種是記取非義、多而廣博(學習了違背道義的知識,內容多而廣泛),第五種是順應錯誤而認為理所當然。一般人要是有這五惡之一,就不免會被君子所殺;而少正卯同時具備這五種惡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殺。”

    有人說,有才能的小人如果肯受指揮為國效力,那是有好處的。而少正卯是徒有口才而心術不正的小人,多次煽動孔子的弟子,幾乎要壓過孔子,二者難以同朝共事。孔子狠下殺手,不僅是為了阻止當時以口才擾亂政局的狀況,也為後世因學術而殺人樹立了榜樣。

    孔子認為少正卯是欺世盜名之輩,擅長妖言邪說,作為大司寇,攝為相事的他,升官僅七日就除去了少正卯。《孔子世家》雲:魯定九年,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定公十三年,季氏將墮費,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門人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於是誅大夫亂政者少正卯。

    “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治”,這種說法表明誅殺少正卯的行為得到了正統的認可。

    韓非子說:“馬的形體如果長得象鹿,那這馬就會價值千金。

    如今有千金之馬,而無值一金之鹿,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馬能被人使用,而鹿卻不能。如果隱居的高士不能被君王使用,他們就象鹿一樣了。所以姜太公一到齊國,就把那些誇誇其談,只會講漂亮話的讀書人給斬了;孔子當司冠時也因為同樣的原因殺了少正卯。

    少正卯其人名卯,因為官職是少正,所以被稱為少正卯。和孔子同朝為官時,總是曲解孔子的言論,使得人們迷惑。因為他善於搞事情而桀驁不馴,孔子的耐心終於告罄。孔子密奏魯定公說“魯國之所以不夠強大,就是因為由忠佞不分、刑賞不立的原因。如果想要莊稼長得好,就必須把雜草給除掉,請您不要姑息了那些小人,請出太廟裡的斧鉞,擺放在城牆之下吧!”定公應下了。故此,少正卯的死亡已經註定了。

    作為大司寇的孔子和群臣討論朝政,少正卯本意迎合孔子而獻策,說出了計策的六個理由,豈料孔子奏向定公說“少正卯大誤啊!”並以一系列道理反駁了少正卯的想法,最後憤然道“卯辯言亂政,離間君臣,按法當誅!”群臣都為少正卯求情,認為他是魯國本土人,就算言論不當也罪不當誅。孔子回到“少正卯偽言善辯,行為乖僻又固執,只會虛名惑眾。不誅殺他難以為政。我作為司寇,請求處以他斧鉞之刑。”於是叫來力士將少正卯捆縛到宮門城牆之下,斬殺了他。群臣變色,內心都驚懼不已。

    後來有史詩說到這件事,稱:

    養高華士太公誅,孔子偏將少正除。

    不是聖人開正眼,世間盡讀兩人書。

    意思是,如果沒有孔子誅殺了少正卯,他的言論、信條將會影響深遠,世間人讀的也只是一家之學說了。

    自從孔子殺了少正卯,他在魯國朝堂便說一不二,連定公及元老都虛心聽他的治國之策。於是孔子立綱常禮儀規矩,教化百姓,三月之後,魯國風俗大變。人們知廉恥榮辱,路不拾遺,使得四方來客都有賓至如歸之感。

  • 7 # LN雨傘

    至聖先師殺人,真的令人匪夷所思。其因或許是因為“文人相傾”?據傳孔子的弟子除顏回外都去聽過少正卯的課,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之後就把少正卯殺了。少正卯沒有著作傳世,正史也沒有聖人殺他記載,其真偽難知。

  • 8 # 在這件人生

    孔子和少正卯都是開學校的,孔子原先有不少學生。但少正卯來了之後,學生都去聽少正卯的課了,於是,孔子嫉恨了。但是說又說不過少正卯,於是,孔子在一次得到權利之後,就找了一個莫須有的藉口殺了少正卵。

  • 9 # 天在山中篤

    這個事如果是正史記載,則值得信。若是野史,權當一笑料吧。孔子當權,也許是少正卯犯了該殺之罪,在法與知識之間,相信大家都會選擇法。

  • 10 # 青山7468

    孔子殺沒殺少正卵?至今史學家尚有爭議。唯一記載此事的文史資料出自《荀子。胥坐》說少正卵有五種罪,大意是聚眾.鼓吹邪說.譁眾取寵,已成氣候,非殺不可。

    但也有歷史人物提出質疑,南宋朱熹就認為孔子並沒殺少正卵。理由有三:一.諸子百家寓言甚多不足為證,後續名家撰文也無相關佐證記載。《左傳》《國語》對孔子詬病多以頒獎,不足為憑。二.孔子代行宰相也就七天,七天讓一個大夫殺掉另一個大夫,有違常理。三.孔子主張仁義,以殺人主張理念不符合孔子一貫思想。

    綜上所述,孔子到底殺沒殺少正卵?史學家的確沒有給出明確定義,或許這是千古之謎。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我們需要的是吸取他留下的經典文化精髓。而不是糾結他在那段歷史殺沒殺少正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景區的文創產品讓你看一眼就想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