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然媽聊育兒
-
2 # 李慶Celeb
非常好的問題!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倒退:
首先看看名校的錄取標準,比如哈佛大學面試官的標準基本有三個:學習成績、課外活動和健全人格。
還有呢,我們看看現今的優秀企業的用人標準的共性:成長型心智,優勢技能突出和綜合技能(指的是和人相處的能力啊,溝通表達理解力啊,團隊協作等等)
具體我會在我的家庭課中展開說。
我們就是用這樣的終局思維,來找到目標,逐步拆解,再一點點的幫助孩子。
我們大部分的老師和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基本技能,這在未來的競爭中明顯不夠。
再加上確定、又不確定的人工智慧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趕緊趁早提升自己,抓住孩子的學習黃金期,讓他們能自如的面對未來。
-
3 # 萬幣女王
我想你所謂的“孩子成才”其實是指“未來競爭力強”,於是希望預測出未來的孩子以什麼形式來競爭,然後希望根據預測結果來培養孩子,其實相當是一種“應試教育”,我個人是不太認同的。因為一來預測不準,二來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獨特魅力,很可能埋沒了天賦。
我們的社會結構是“少數精英統領大部分普通人”的模式,精英有精英的義務和壓力,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樂趣。那麼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呢?你的孩子又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很多人瘋狂瘋狂瘋狂報班,是因為他們不僅認為報班會增強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同時認為自己作為家長在拼命付出,尋找到了心理安慰。
其實應該報什麼型別的班,孩子是否有天賦走這個方向,孩子自己是否樂於其中,時間精力投入收益比等諸多因素,都在影響報班這件事的教育質量。據我觀察,絕大部分家長並沒有仔細考量過興趣班帶來的價值,都在白花時間精力金錢。
這是典型的“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行為!
孩子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與其這樣浪費,還不如支援孩子用這些時間精力去鑽研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事呢。
下面是我思考了很久之後,才定下的培養孩子的目標方向,供參考:
保持生活的熱情,面對挫折的勇氣,獨立思考的能力,堅持進取的動力,擁有強健的體魄。
回覆列表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五歲一個一歲八個月。我內心的目標是把孩子送到重點大學,最好能讀研究生,博士生。
我和老公都是一般大學畢業的,工作中學歷沒有絲毫優勢,很多好的單位比較看重學歷。因為學歷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
中國最不缺人才,想要脫穎而出,首先得有個高學歷。以前說學霸往往給學渣打工。現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看現在成功的劉強東,李彥宏,柳傳志,之類的都是名牌大學出來的。馬雲是杭州師範學院的老師,但在九十年代的大學老師,也是相當有文化的了。
現在一部分家長熱衷培養小孩各種興趣,一部分家長說要讓小孩有個快樂的童年。其實這些根本也不矛盾。比如我家小孩,報的畫畫,舞蹈,語言。不算多也不算少。而且她自己學的過程就很快樂。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小孩願意學的前提下,報幾個興趣班,學業為主,興趣為輔,讓她有個快樂的童年也要多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