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萊蒙夫人

    簡單說,匯率就是一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例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6.3:1,意味著1美元價值6.3人民幣。

    在一個主權國家構成的國際經濟體系中,各國都有自己的法定貨幣,他們要進行貿易和金融合作,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問題,也就是確定“匯率”。

    匯率有幾種型別:從交易的角度看,分為買方匯率和賣方匯率,我們在換匯的時候會發現,中行在購匯時有一個牌價,在售匯時有一個牌價,二者是不同的,類似於存貸款利率的不同。從交易時間看,分為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其中即期匯率又稱作現匯率,是交易雙方達成買賣協議後,在兩個工作日內辦理交割的匯率,而遠期匯率是交易雙方約定的在特定時間進行交割時的匯率,該匯率不受交割發生時即期匯率的影響。

    從匯率確定的方式看,分為基準匯率和交叉匯率。基準匯率是本幣對某國際關鍵貨幣的比價,例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就可以看作基準匯率;交叉匯率是根據基準匯率計算出來的與第三國貨幣的比價,例如,人民幣和俄羅斯盧布的兌換率就是交叉匯率。

    從匯率控制主體看,可以分為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例如前蘇聯時期,蘇聯盧布兌美元的官方匯率一度達到1:0.6,而市場匯率,也即黑市匯率,則高達100:1.

    根據是否考慮通脹率,可以分為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根據匯率制度又分為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等等。

  • 2 # 鯤融

    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本質是商品。不難理解,匯率其實就是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價值比。

    應該說,本國或他國的貨幣發行量、利率變化等都會對相應匯率產生影響。不過,貨幣與匯率的根本基礎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總體質量及其成長。因此,將他國匯率的歷史走勢套用於中國匯率走勢的思維很不靠譜。依據這種不大的參考價值提出的本外幣資產配置意見,更是有其適用範圍:一是更多適用於中短週期,比如十年甚至五年內;二是主要適用於房地產或金融資產而不是實業資產。

    畢竟,是價值在決定價格,價格只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反映到匯率上,是本國國民經濟的總體質量和成長狀況在決定匯率水平,本國或他國的貨幣發行量、利率變化只是匯率的中短期影響因素。

  • 3 # 匯小查

    匯查查為您一一解答:

    什麼是匯率?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匯率又是各個國家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

    匯率的本質是什麼?

    匯率的定義是一種貨幣的價格,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例。

    本國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這兩種貨幣在其發行國均具有對商品的購買力,所以匯率的本質是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比值。

    貨幣是由絕對強權背書的商品價格,本質是該國軟硬實力。

    貨幣本質是商品,就是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價值比,匯率就是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價值比

  • 4 # 有雞大米

    先說這第一問題,兩個國家的匯率是怎麼確定的。

    金本位時代沒什麼可說的,按照各自貨幣的含金量直接換算,童叟無欺。

    無錨貨幣時代,沒有比較參照物,那就比較麻煩了,怎麼確定美元和人民幣的比值呢?

    答案是貿易。

    比如一家服裝廠商,一件衣服在國內賣500人民幣,漂洋過海到美國後賣100美元,那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就是5:1,在這個匯率下服裝廠商在兩邊的利潤差不多。當然了,真實的情況要稍微複雜一點,因為貿易品不可能都是衣服,匯率要綜合各種可貿易品價格,而且這是你往別人家賣衣服,你還得考慮買別人往你們家賣汽車,所以匯率是平衡兩個國家各個貿易廠商共同博弈後的結果。

    這就是匯率最初也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從賣方的角度來看匯率,要保證賣家把東西賣到哪兒都能賺到相同的利潤。

    說到這兒可能有小夥伴要問了,從買方的角度來衡量匯率是不是也是一樣呢?比如設定一個兌換比例,讓我用同樣的錢在中國和美國能買到同樣的東西。

    某些情況下確實是一樣的,比如剛才說的衣服,500人民幣和100美元是等價的購買力,用購買力計算的貨幣比值也是就是真實匯率。

    但是如果是漢堡這種食品,那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可能15人民幣,但是美國是5美元,要按購買力這個比值應該是3比1,這就跟真實的匯率違背了。

    還有更離譜的,比如理髮,在中國一線城市洗剪吹可能30元,但是在美國一線城市可能是30美元,以這個為參考匯率應該是1比1,哪兒出了問題?

    原因是漢堡和理髮其實都屬於非貿易品,中國生產的漢堡運到美國可能連運費都不夠,紐約的老美也不會打飛機來北京請託尼哥理髮,這兩種東西看起來好像在哪兒都差不多,實際上只能在本地消費,對匯率的影響為零。

    當然了,透過購買力計算也不是全無用處,比如國際通用有一個購買力評價指數,選取一堆消費品,根據其加權平均價格計算兩個國家的貨幣價值比,這樣計算出來值就叫人民幣兌美元的購買力平價指數,也就是PPP,這個指數跟匯率無關,國際貿易也不會參考這個指數,但是利用PPP可以換算GDP。我們常說的GDP多少美元是透過匯率計算的,如果透過PPP計算,也能得出一個GDP,也就是購買力平價GDP,表示一個國家整體的貨幣購買力,但這個指數包含很多非貿易品,不具有普遍可比性,用來比較各國的GDP有點雞肋,所以國際上不太用。

    多說一句,如果透過PPP計算GDP,人民幣兌美元的比率大概是4:1,按照這個比率換算,中國GDP早就成了世界第一,這也是美國一直說人民幣被低估原因,他們的理由是人民幣購買力強,如果按照50%的利潤計算,一雙襪子成本4元錢,售價8元錢,在國際上賣兩美元就能保證利潤。但是如果按照國際貿易按照實際匯率6:1,在國際上賣1.5美元就能保證50%的利潤,這就是人民幣國內購買力強導致的成本的比較優勢,這部分優勢,老美認為這是匯率被低估導致的。

    上面說的是兩個國家之前的匯率,多個國家之前的匯率怎麼定的呢?比如人民幣對日元、歐元、盧布什麼的。

    有一種辦法就是以美元為中間媒介,大家都盯住美元,比如1美元兌換6人民幣,同時1美元能兌換60日元,那人民幣對日元的匯率就是1:10。

    這麼幹的好處很明顯,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中日都需要美元,所以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用美元來計價和結算,而且因為美元的結算體系遍佈全球,同各國的貨幣都有成熟的兌換機制,透過美元來做兌換,有時候比人民幣和日元直接兌換成本還要低,這種模式下透過美元這個中間商換算人民幣和日元的匯率就是順利成章的事。

    這種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特別適用於對外貿易結算貨幣是美元的情況,我們國家在2005年之前,匯率就是採用盯住美元的方式。

    但是如果對外貿易不用美元結算,這種方式的毛病就很明顯。比如我們按照1:10的匯率和日本做生意,一件襯衣在日本賣5000日元,能夠保證50%利潤。但是如果美元對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換120日元,按照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人民幣對日元的匯率升值到1:20。這個時候如果要保證50%的利潤,襯衣在日本就得賣到10000日元,相當於成本上升,也就沒什麼競爭力。

    這個例子裡,其實人民幣和日本的基本面沒什麼變化,單純的就是因為美元和日元匯率變化,我們也跟著躺槍。

    八十年代我們吃過這個虧。當時的日本已經預計到日元會升值,所以提前打著謝罪的名義給包括我們在內的亞洲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當時大家一度以為日本良心發現,等還錢的時候才發現日元已經大幅度升值,當年借的鐵,現在得用銅還,日本元還在一邊說風涼話,說借一噸還一噸,我可沒收你利息,惹得東南亞那幫國家都大罵日本不講武德。後來日本再提貸款的事就沒人接茬了,這也是日元沒有完全國際化的原因,國際貨幣就得講點擔當,老夾帶私貨這誰受得了。

    盯住美元容易被誤傷,所以還有第二種方式,也就是盯住一籃子貨幣。

    方法就是根據外貿的結算貨幣比例設定一個籃子,比如對外貿易結算大頭是美元、日元、歐元,那就把這三種貨幣扔到籃子裡,匯率會根據籃子裡貨幣的匯率變化和貿易佔比實時調整。如果美元對日元升值,人民幣會在對美元貶值的同時,對日元適度升值,實際上是把匯率的變化平攤在外貿的各個結算貨幣上,整體上減小風險。

    我們國家從1994年匯改開始採用的是盯住美元的策略,從2005年開始,換成一籃子貨幣方案確定匯率。當然我們的貨幣籃子里美元還是佔大頭,所以總體上來說對美元的匯率還是中國匯率政策的核心。

    多說一句,最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在貶值,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日元和歐元都在對美元貶值,按照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方案,人民幣的匯率在對日元、歐元升值的同時對美元適度貶值,讓匯率保持均衡,屬於正常調整。

    一句話總結一下,匯率主要是由兩國的可貿易品之間的價值兌換關係決定,如果涉及的貿易國比較多,採用一籃子貨幣方案確定匯率更有利於外貿。

    二、哪些因素會影響匯率變化

    首先說一個大原則,在沒有政府幹涉的情況下,影響匯率波動的就是兩國貨幣的兌換意願,在正常市場交換情況下,如果市場上多出一部分美元要兌換成人民幣,那人民幣匯率就要升值,有點像市場上搶大白菜的人多了,白菜自然要升值;如果市場上多出一部分人民幣要兌成美元,人民幣匯率就要貶值,相當於有人拋售大白菜,白菜自然要降價。

    這個是最根本的邏輯,有這個邏輯咱們再分析具體的因素。

    首先是貿易,貿易順差會導致匯率升值,貿易逆差會導致匯率貶值。

    比如中國中國對美貿易逆差3000億美元,相當於我們做生意掙了3000億美元,這些美元進入大陸後需要兌換成人民幣,符合咱們前面說的有多餘的美元兌換人民幣,人民幣要升值。

    如果中國對美國貿易逆差是3000億美元,相當於我們在國際市場多買了3000億美元的貨物,這3000億美元不是憑空出來,必須是賣掉人民幣買入美元,符合有人拋售大白菜導致的降價,所以人民幣貶值。

    可能有小夥伴要問,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嘛,中國對美國多年貿易順差,也沒見人民幣連年升值啊。

    這個其實是人為干預的原因,咱們後面再說。

    接下來的問題是,美國連年貿易逆差,按照咱們的理論,美元指數應該是連續下跌,可是看起來美元指數跟貿易關係不大,是不是咱這個理論有什麼問題?

    這個原因就在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天生需要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也就是美元必須透過一定渠道輸送到其它國家,而貿易逆差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方式,對美國來說,貿易逆差是個常態。

    事實上,長時間的貿易逆差確實對美元指數造成很大的下行壓力,如果連續下跌會造成美元的信用崩塌,反過來影響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特別是美元和黃金掛鉤的年代,美元的價值是固定的,如何在持續輸出美元的前提下保證美元穩定就成了一個難題,也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難題。

    後來還是美華人聰明,乾脆和黃金脫鉤徹底放飛自我,用航母給美元注入信用,用石油給美元背書,才給這個遊戲續了命。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軍事實力一枝獨秀,而且特別喜歡當世界警察的原因。按照經濟規律,長期貿易逆差條件下,本幣幣值必然走弱,如果要維持美元的信用,只能是在其它地方付出代價,特里芬難題其實一直陰魂不散。

    匯率另外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就是投資,也就是現在經常提的資本專案。

    如果投資人民幣資產收益率高,比如老外覺得華人工成本低,要來東莞開個廠子,或者覺得人民幣利率比較高,想把錢挪到中國吃利息,或者覺得中國股市遍地黃金,想來股市淘金,都得先把美元換成人民幣,這種情況下就屬於咱們前面說的搶購大白菜,也會導致匯率升值。

    等老外賺了錢回家過年的時候,會把人民幣換成美元落袋為安,這個過程人民幣相對美元弱勢,會壓低人民幣匯率。

    影響資本流入流出的關鍵因素是人民幣收益率,而影響人民幣資產收益率的最重要指標就是利率,所以利率和匯率的相關性很強。從資本的角度看,資本追求利潤,肯定是從利率低的地方往利率高的地方流動,這種情況下至少能吃個利差,中國的利率大大高於美國利率,自然有很多美元進入國內吃利息差,也會導致人民幣升值。

    可能有小夥伴要問了,那我想吸引外資或者拉高匯率,是不是隻要使勁提高利率就行了,只要超過美聯儲的利率,美元不就自己就來了?

    其實也不是,吃利息差有個前提就是匯率一定要穩定,比如俄羅斯前一陣把利率提高到20%,但估計沒有美資敢進去,因為有匯率風險,100美元進去兌換1000盧布,一年以後銀行還給你1200盧布,但如果匯率下跌,1200盧布只能換成50美元,你這筆投資就虧到姥姥家了。

    所以外資一般會選擇那些社會穩定,有強大製造業支撐,信用好的國家進入,其它國家想吸引外資只能是把利率提高到天價,利率的誘惑能夠覆蓋匯率產生的風險,這才會有偏愛風險的資本進入,這個跟信用不好的商家只能借高利貸是一個道理。

    對於那些輸出投資的國家來說,比如美國,日本、歐盟,他們的利率一定不能太高,否則資金就會留在國內吃利息,這些利息最後還得政府買單。而且這些國家大部分本幣債務率很高,政府每年大量的財政收入都支付了債務利息,如果利率太高,搞不好每年的財政連利息都不夠還,只能借新還舊,債務的雪球只能是越滾越大。當然了西方國家利率低還有別的原因,比如老齡化,消費不振,沒有新的經濟點等等,只能是靠低利率刺激經濟。

    大家不要以為低匯率資金就不喜歡,在全球經濟增長期,大家都喜歡到新興發展中國家折騰,因為這些地方落後嘛,有上升空間,所謂人傻錢多,去了就能轉到。但是在經濟蕭條期間,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或者有戰爭風險,因為擔心匯率帶來的風險,資金就會迅速出逃,回到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雖然債務高企,利率也低,但是幣值穩定,國債也從來不違約,是資金避險的首選地方。

    所以影響匯率主要因素就是兩個,第一是國際貿易收支,第二就是資本專案的流動,也就是資金的流動方向,而影響資金流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率。所有影響匯率的因素歸根結底都可以分成這兩類。

    有不少人說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導致匯率下跌,他們的理論是市場上人民幣多了,自然就不值錢了。其實這個理論有問題,貨幣有很多出口,如果這些放水出來的人民幣進入股市、樓市、消費市場,但是沒有進入外匯市場,就不會引起匯率變動。如果有影響也是心理上的,大家覺得人民幣多了,本能的對匯率貶值有了一個預期,預期可能會真的導致匯率貶值發生,也就是我前面說的反身性,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說了這麼多,咱們舉個例子,分析下最近的日元貶值。

    其實日元幣值一直相當穩定,是全球避險貨幣之一,這次下跌有很多原因,不過從咱們前面說過的外貿和資本兩個方向都能找到影子。

    首先看貿易,由於去年開始大宗商品漲價,石油、煤炭,鐵礦石價格都上了天,而日本是個島國,能源極度依賴進口,這就導致進口端成本大幅上升;而日本的出口端產品替代性很強,比如汽車,隨便漲價分分鐘丟了市場,只能站著不動。進口增加,出口不變,這就造成了貿易逆差,這是匯率貶值的第一個原因。

    再看資本流動,美元加息以後,會引起資本回流,正常的做法是提高本幣利率,挽留這些美元資產,但是日本經濟疲軟,人口老齡化嚴重,利率降到頭都沒法在這個死氣沉沉的社會激起一點浪花,這個時候再提高利率搞不好會整成冰凍模式,所以政府挺著不加息,日美利差增大,自然有一部分日元要變成美元資產,匯率也就跟著下跌。

    隨便看兩個專家分析,都缺不了這兩條。

    到此為止,匯率的鑰匙,咱們這就算掌握一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將自己國家的歷史人物在娛樂文化裡進行改編和重新塑造是否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