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的瑰寶傳播者

    特殊背景!必須特別對待! 基於歷史背景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

    3 他有沒有亂入中國的政治鬥爭,這種對中國局面幫助不大的訪問,自然屬於不痛不癢的那種。不會受到政府當局的反對,在文化這塊,也算是開創了先河。

  • 2 # 杉凱經

    泰戈爾的3次來華之行,最為轟動的事第一次,你問的應該是第一次來華,也就是1924那年:

    1924年4月12日上午10時,一艘輪船沿黃浦江緩緩駛進上海匯山碼頭,當船上紅帽銀鬚的印度詩哲泰戈爾出現在歡迎者的視線內時,岸上響起了一陣激動的歡呼聲,印度人則站成一排唱起了印度歌。中印兩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就此拉開了序幕。此時已享譽世界的泰戈爾這次是應中國講學社的邀請來華訪問的,他是按捺不住對中國文明的嚮往主動促成這次交流的,他希望自己的這次訪華能使中印兩國已中斷多年的文化交流重新恢復,從而壯大東方文化的影響,進而使東方文明輻射到整個世界,以達至世界和平。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到來卻如一塊巨石投進了已經沸沸揚揚的池水,本就頗不平靜的中國思想文化界圍繞著他的到來迅速分成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以陳獨秀、瞿秋白、茅盾等為代表組成了“驅泰大軍”,“激顏厲色要送他走”;而梁啟超、徐志摩等人則組成了“保泰大軍”,一時間爆發了一場鏖戰。

    泰戈爾在徐志摩家中(坐者左為泰戈爾,右為吳稚暉,站立者左二為徐志摩)(該照片檔案現存於上海市檔案館)

    從這一段歷史當中,泰戈爾來華後,是有爭議的。

  • 3 # 史說新評

    泰戈爾來華, 都是受名流追捧. 我也舉一個泰戈爾來華的故事, 但那個與他見面的人還是個13歲的孩子, 日後他才成了大師.

    故事是這樣的:1924年受梁啟超和蔡元培的邀請,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率"國際大學訪學團"來華. 泰戈爾早在1913年就因詩集《吉檀迦利》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為亞洲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享譽世界. 泰戈爾來華後, 非常轟動, 一路演講.泰戈爾途徑濟南時, 在大明湖做演講, 陪同的還有徐志摩和林徽因.值得一提的是泰戈爾來華。林徽因和徐志摩作陪泰戈爾看著兩個才子佳人卻無緣在一起,臨走前寫了一首小詩來暗喻兩人的遺憾。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從詩中來看,泰戈爾講徐志摩比成天空,林徽因比成大地,有趣的把自己比成微風,遺憾嘆息。

    在那時的中國, 一個這樣的國際名人來到一個城市, 並且做公開演講, 自然引人注目. 泰戈爾在大明湖演講時, 在大明湖附近的正誼中學讀初中的季羨林也慕名而來, 這年季羨林才13歲, 而泰戈爾已經63歲. 泰戈爾於1941年去世, 而那時季羨林還在納粹德國讀博士. 季羨林在德國研究的是梵語, 在他後來的人生中, 致力於比較文學研究, 對古印度文化研究精深, 並在文革期間翻譯了印度經典《羅摩衍那》.

    兩個偉大的靈魂在時空中碰過一次面, 是一個少年碰到了印度長者, 而這個少年卻一輩子與印度文化結緣. 這真是一個巧合?! 在民國那個資訊交流不便的時代, 一個少年見到一個享譽世界大師, 想必對他有所觸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的媽媽讓我吃他們家飯給錢合理嗎?